回流文物綠色通道如何才能越走越寬
日期:2016/12/14 11:51: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近日,位於北京順義天竺綜合保稅區內的全國首個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場開建,將為海外流失文物“回家”開辟綠色通道。據北京市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副總理王昱稱,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場基於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境內關外、免證、保稅的政策優勢,通過保稅展售、交易會、拍賣會等多元模式,面 向國際文物經營機構、攜帶中國境外文物的歸國人員,搭建海外回流文物展覽展示及交易平台。
但消息出來後,這一石卻沒有激起千層浪,大家的反響不像此前上海自貿區嘗試保稅拍賣那麼積極熱烈。是否因為這段時間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活力”不足,導致大家對文物回流關注度下降,抑或有別的原因?綠色通道的開建,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請看業界專家的剖析。
據了解,中國有超過千萬件的文物流落海外,由於歷史原因和市場現狀,大量海外流失文物無法進入內地正常的市場流通渠道。在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看來,北京順義天竺綜合保稅區海外回流文物口岸交易市場的開建,是促進文物回流一個比較正常有利的做法。
王鳳海表示,國內的文物藝術品流落海外,無外乎兩條通道:一是歷朝歷代以正當途徑被帶出去的;一是被盜被搶或者被走私出去的。但無論是以哪種途徑流失海外,畢竟都是中華民族的文物,還是希望它們可以回到祖國。如果只是采取強硬措施,通過法律途徑要求歸還,或者通過打擊走私來防范,對推動文物回歸的效果恐 怕都有限,且可能導致一些藏家對文物藝術品匿而不現,甚至一些走私者會將其毀掉。而保稅區綠色通道的建立,恰恰是讓文物藝術品的回流多一份保障。“藏家可以先將文物藝術品存放在保稅區內,如果想真正進入內地流通,再交稅,如果不想交稅,也依然能夠很安全地帶出境。”他分析道。
另外,王鳳 海認為,保稅區通過保稅展售、交易會、拍賣會等多元模式讓文物藝術品回流成為一種常態,也會讓更多人對回流有一個更正確的認識。“前兩年一些在國際上炒得比較熱的東西,有的屬於國寶級的文物,有些則不過是利用了人們的某種心理。譬如圓明園的獸首,不過是園林建築中的一個水龍頭,工藝上並不突出,加入了一些其他感情色彩在裡邊,就帶有某種欺騙因素了,對文物的正常回歸不太有利。國家開辟這一綠色通道,我想也是基於對這種情況的分析、思考,對流失海外文物藝術品價格的虛高會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有助於文物藝術品回到本來的價值、地位。”
知名文化人吳樹則重點談到,文物回流綠色通道的開建,除了會加快早年流失出去的文物藝術品的“歸家”速度,也將會讓更多流失海外的“三盜”(盜墓、打撈、盜竊)文物露面,這在客觀上是利大於弊的。“這些文物‘私 生子’回來以後,好歹有了登記,誰賣的、誰買的,都有據可查了,這等於為國家保護文物開辟了又一條通道。當然,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是變相鼓勵了盜墓和走私,加劇出口轉內銷,這種情況不能排除,但我總覺得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聽任大量流失,不如冒著一種‘概念’上的風險——因為不管是否讓其流通,‘三盜’ 是客觀存在的,讓這些文物‘私生子’暴露於陽光底下,買賣的不必追究,但盜墓和走私則更加嚴厲打擊。如果能做到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海外回流和在國內流 通,一手抓狠狠打擊‘三盜’,應該還是很有作用的。”他說。
不過,也有不少業界人士對保稅區文物回流綠色通道的作用,持保留乃至質疑的態度。
事實上,保稅區綠色通道的設立,只是對民間藏家才有意義。內地文博機構像博物館、美術館買下流失海外的文物藝術品,本身就具備免稅資質,歸國時是不存在稅收問題的。只有民間藏家,譬如像劉益謙的功甫帖、雞缸杯要入境,就必須繳納相關的稅款。藝術評論家徐子林告訴記者,超過一百年的文物藝術品,進入內地時無需繳納關稅,但依舊有17%的增值稅;所謂保稅區,就是文物藝術品在這個區域裡,可以暫時免交17%的增值稅,也可以隨時借出保稅區三到六個月再回來,繼續享有免稅政策,但這其實也表明了該件東西仍然沒有入境。
因為這個原因,收藏家朱紹良表示,文物回流綠色通道所能提供的便利非常有限。“文物回流的稅收政策在保稅區並沒有變,只是可以將東西存放在這裡。要想借出來,必須提供很多資料,譬如像擔保證明什麼的,東西回到保稅區,還要驗明正身,對藏家來說,挺折騰的。其實在國外某家銀行租一個很大的保險箱,存放買下來的文物藝術品,一年只要交幾萬元,藏家們會覺得既安全又放心。如果東西要拿到內地參展或給朋友們看看,直接到海關打火漆,每半年進出一次,也是挺便捷的。因此,所謂的文物回流綠色通道,對藏家們吸引力並不大。”
北京天問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季濤則談到,將保稅區當成回流文物的“倉庫”,還有點作用,但如果想“通過保稅展售、交易會、拍賣會等多元模式,面向國際文物經營機構、攜帶中國境外文物的歸國人員,搭建海外回流文物展覽展示及交易平台”,則是有點像做“白日夢”。“文物藝術品都有自己的交易習慣和交易區域,這是經過多年積澱下來的,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像北京的拍賣機構主要都集中在東三環一帶,你弄到五環以外的順義,交通不方便,地方又難找,誰會去呢?”
徐子林更一針見血地指出:“想把保稅區做成各種產業的交易平台,本身就是一個想象的盛景,實際上這是一個‘偽需求’。由於互聯網的無限開拓,以及地球村的日益形成,大家出境越來越方便,這種集中式的交易平台,全球范圍內都在萎縮,藝術品這塊也一樣。一個大藏家有很多種選擇渠道,他完全可以在海外交易收藏,不是非得將東西帶回來不可。用保稅而非減免稅收這樣一種做法,對文物藝術品的回流、交流,都沒有太大意義。說白了,這應該主要是一個房地產開發的概念,是一種噱頭。”
而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經濟系主任徐晨也表示過,突破保稅區展示、拍賣,能夠真正在市場交易才是文物最終的歸屬。“上海嘗試保稅拍賣也並不是很成功,保稅拍賣也只是暫緩交稅,拍賣後涉及存儲方面等還得交稅。”
由此可見,稅收仍是文物藝術品回流中最讓人難以釋懷的症結所在。
在我國內地,藝術品被列為進口商品的第21類,與奢侈品同列,進口時需申報繳納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進口關稅根據藝術品種類不同適用0~14%的稅率,與中國簽訂優惠貿易國的國家,藝術品原作的進口稅率為6%,復制品的稅率為14%。沒有與中國簽訂優惠貿易協定的國家,藝術品進口關稅為50%;復制藝術品的稅率為14%,進口環節增值稅稅率為17%。而在實際交易中,藝術品還要承擔消費稅、營業稅等多種稅費,即使采用6%的進口稅率,藝術品進口的 綜合稅率往往也接近30%。
朱紹良認為,將文物藝術品歸入奢侈品行列,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哪怕只有增值 稅,一件千萬元的文物藝術品,也要交一兩百萬元的稅,實在太高了。雖然這樣的稅收政策,不會影響大家到國外競拍的熱情,只是買了不帶回來,就等於沒有落地。另外,由於高稅收問題,很多文物藝術品直接在境外交易,導致現在無論是古代瓷器還是古代書畫,海外拍賣市場的成交量、成交價格都比內地要高。這會導致內地的東西以各種方式往外流,也挺令人擔憂的。”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歐樹英也曾表示過,以前回流文物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在內地上 拍,“1992年開始,通過拍賣,回流的文物超過10萬多件”,但在2011年藝術品關稅查稅事件以後,形勢發生了改變,“國內藏家不接受高成本,拍賣公 司也覆蓋不了稅收成本,這也抑制了拍賣行業回流文物拍賣的積極性。2012年以後拍賣行業就很少做回流文物專場”。
徐子林則指出,稅收 上的高門檻,只會將大家拒之門外,給文物回流、文化交流都設置比較大的障礙。“想掙稅收的錢,結果丟了市場份額和交流機會。你看最近大家更樂意到中國香港 地區去。因為香港稅收很低,整個加起來就5%左右,而且是成交了才上稅。而內地不是,只要藝術品進關,就得先交稅。賣不出去的,退稅就很麻煩了,可能5個月才會到賬。我想,至少內地的藝術品增值稅應該適當降低,不奢望有多大優惠,能接近歐洲多數國家的水准,交流起來就會方便一點。”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