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西安城牆吊橋的歷史

西安城牆吊橋的歷史

日期:2016/12/15 1:21: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吊橋亦稱釣橋,是設在月城門外城壕上可以活動起落的橋。古時吊橋多用榆木或槐木制作,橋頭穿鐵環三只,鐵環中貫以鐵索兩條,輔以麻繩,系至月城閘樓上。橋後立兩根長二丈五尺(合8米)的柱子,柱端安置熟鐵滑輪,傳導鐵索繩索,以升落橋身。平時,吊橋下落,為護城壕上架設的便橋,供行人車輛進出城通行。遇有敵情,樓上士兵立即拉動鐵索繩索,拽起吊橋,使敵無法越過護城壕,用以護衛城門。

    南門閘樓吊橋

    明清西安城牆外側20米~60米處,挖有寬六丈(合19.2米),深三丈(合9.6米),長四千五百丈(合14400米)環城一周的護城壕。明初西安城在未建月城閘樓之前,護城壕似架有固定的過河便橋,如明〔嘉靖〕《陝西通志·西安府城圖》所繪。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陝西巡撫孫傳庭為防止農民起義軍攻城,始在西安四城外臨壕建起了月橋與閘樓,並拆除了原過河便橋,而以閘樓拉動吊橋起落控制入城要口。

   明末所建的西安四城門外月城閘樓與吊橋,民國初年在護城壕架設固定橋梁而全部拆除。1989年南門外,重新復建了月城閘樓與起落吊橋。2005年8月,西安城牆景區管委會又對南門閘樓與吊橋進行了改造。

    改造後的南門吊橋為鋼制,長11.7米,寬2.5米。橋面上,仿古木飾橋墩,使鋼橋造型與宏偉莊嚴的城樓協調一致。矗立在護城壕岸邊高12米的鋼制門架,可起到改變受力方向和加固的作用,使得操縱吊橋升降更為便捷。改造後的新吊橋只需兩人操作,吊橋和閘門便可自如升降。在閘樓上,新設兩個古色古香的大型辘轳,內機械裝置均為鋼制,外包裝為金黃色原木。前邊的辘轳用來操作吊橋升降,後邊一個辘轳可控制閘門升落。閘門為朱紅色,上鑲嵌有78顆炮釘,鍍金包飾,金光輝燦,並有兩個獅頭門環。閘門中間別開兩扇小門,供日常開啟。吊橋的兩側,另設有寬1.6米的兩座便橋,以防在吊橋起落時護城壕兩岸交通中斷,行人無法通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