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殘存古城牆滿身“傷病”

殘存古城牆滿身“傷病”

日期:2016/12/14 11:09: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重慶城有城門17道,是應“九宮”、“八卦”之象而築,以示“金城湯池”之意。據記載,重慶母城(泛指渝中區)“九開八閉”的原城牆周長為8890.03米。     經過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工作人員的探訪,重慶古城牆現存4195.28米,其中露明城牆共有41段2979.79米,未露明城牆22段約1215.49米。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人員孫治剛介紹,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城牆破損情況嚴重,主要為自然風化、微生物侵蝕、城市建設及管理等多種因素造成牆基坍塌、牆體污損或被道路、建築掩埋。大部分城牆牆基築在沿江一帶的陡崖、懸壁、斜坡處,而城牆質地主要以砂巖砌築的條石為主,長年受氣候影響、酸雨侵蝕,使砂巖表體形成粉砂顆粒,對牆體產生較大影響。     太平門遺存與蜀漢重臣李嚴相關史料吻合     本次勘探,調查小組在位於白象街江風雅築人行天橋北段,發現了由內城牆和甕城牆(古代城牆的防御設施)組成的太平門南宋時期古城牆。其平面呈東北—西南走向,殘長約242.44米。     孫治剛說,此次在太平門發現了疑似漢代至六朝時期夯土,其與明代曹汴《重慶府城垣記》所載“重慶,今蜀東巨郡也,……則諸葛蜀相時都護李嚴嘗大城此,今城蓋其遺址也。適宋嘉熙,則制置彭大雅復國其址大興城築……”吻合,這為探索三國時期蜀國重臣李嚴曾大修重慶城的范圍提供了線索。     此外,在臨近長濱路段的儲奇門行街和順城街交匯處,考古人員發現了儲奇門古城牆遺跡。通過比對,城牆基石具有明顯的明代砌築工藝。初步推斷,極有可能就是為當時通往城門的道路所砌。而在千厮門,考古人員在朝千路和嘉陵江濱江路交匯處外側也發現了同樣砌築工藝特征的明代城牆遺跡。     專家稱,這些線索為確定儲奇門、千厮門城門的位置提供了更多考證依據。     古城牆排水方式成未解之謎     為了保障城牆的穩固,良好的排水是必不可少的,在白帝城、釣魚城城牆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過大量的排水系統。但是,在對重慶城古城牆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卻驚訝地發現,除了在人和門附近找到了一個城牆的排水孔外,其他城牆上,幾乎沒有發現排水系統。     究竟重慶古城牆是怎樣排水的?這也成為城牆考古未解之謎。“我們有一個新的猜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人員蔡亞林說,“九開八閉”的十七道城門中的閉門是不是承擔起了城牆集中排水的功能。     “宋代重慶城城牆的防火設施就已經很完善。”孫治剛說,而在考古發掘中,考古隊員們還在城牆附近發現了水池的遺址,這些可以儲存大量水源的水池,就是城牆防火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考古隊員們也在宋代城牆遺址內發現了火燒的痕跡,究竟是因為城牆失火造成還是戰火造成,目前還無法斷定。     古代重慶城以崖為城、以江為壕     在近年一系列對重慶古城牆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專家逐步明確了重慶城的築城理念和思想。     依山傍水而建的重慶城,陡峭的山崖成為了城牆的組成部分,奔騰的江水成為了最好的護城河。所有的城牆都是因地制宜用巨大的石頭修築而成,石頭不僅砌成了城牆,也築成了堅如磐石的一座座城門,形成天然的城防體系。雖然重慶城本就踞險而守,但是築城者們還是為城門修築了完備的甕城,重城重壕的防御思想從頭至尾貫徹在了重慶古城牆的修築之中。     考古專家建議,我市應對重慶古城牆的本體進行分片保護,並將古城牆保護進行立法,以讓現存的古城牆能夠永遠健康的生活在這座城市之中。

                                                                                        (來源:重慶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