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中開發 惠東“古色游”嶄露頭角
日期:2016/12/14 11:05: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惠東的古城古村數量眾多,除了比較知名的平海古城、稔山鎮范和村、多祝鎮皇思揚村外,這幾年開始逐漸為人所熟識的還有梁化鎮石屋寮村、鐵湧鎮溪美村、多祝鎮田坑村等,還有一些有待挖掘的比如大嶺鎮春光村等。
這些古城古村的一大特色是保持著相對完好的古建築以及一些特色民俗活動,還有些古村綠樹環繞,擁有大量的古樹。這為發展“古色體驗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這些年,前往古城古村旅游的游客不斷增加。
在惠東的旅游業中,藍色濱海旅游是龍頭,紅色旅游和綠色生態旅游也在崛起,與之相比,古色旅游則剛開始嶄露頭角,大部分起步不久。
這些古城古村首先需要保護好,惠東一些古城古村成立了理事會來加強管理和保護力度,在此基礎上進行開發。“古色游”也往往跟藍色濱海旅游、綠色生態旅游等結合在一起,讓旅游線路更加豐富,更有古韻。
撰文:羅銳 黃少卿
攝影:梁維春
多個古村擁有發展旅游的資源
走進梁化鎮石屋寮村,滿眼蒼翠,房前屋後都是古樹,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上萬棵。這還是個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保留著不少明清古建築。
“這些古樹都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貝。”石屋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文生自豪地說,村裡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上萬棵,百年以下的樹木數不勝數。古樹旁邊是古民居,石屋寮村這座古村落有多座明清古建築。其中一座被稱為“九廳十八井”的民居規模頗為壯觀。
有這麼好的資源條件,石屋寮村也在計劃發展文化旅游業。該村做相關的村莊規劃,已經有設計院和博物館的人前來考察,一些古樹也編上號了。
步入鐵湧鎮溪美村,最奪人眼球的就是村裡的大樹。溪美村被一條小溪環繞,古樹依水而生,別具特色。該村村委會主任方雲清介紹,該村光是200年以上樹齡的古榕樹就有40多棵,具有百年樹齡的秋楓樹20多棵,百年樹齡的萬紫千紅(俗稱白牙香)8棵,百年以上的龍眼樹15棵、英雄樹5棵等。
溪美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溪美古村民居、祠堂、古井、池塘等古建築保存完整,各種古民居和雕飾壁畫吸引眼球。有如此多古建築,方雲清說,村裡一方面將保護好,另一方面計劃進行旅游開發,吸引更多人來參觀。
來到多祝鎮長坑村的田坑古城上,只見恢宏的碉樓、高聳的城牆、精致的木雕。田坑古城始建於明末,建成於清乾隆年間。鼎盛時期的田坑古城共有近400個房廳,能住下100多戶700多人,故被鄰村稱之為“城”。田坑古城包括20多座建築及眾多房屋,建築布局對稱有序、構思精巧、風格獨特,美觀莊重,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
在大嶺鎮春光村,同樣也有不少上百年的古樹,村裡還有古戲台等,該村還有舞草龍的傳統民俗,大嶺鎮接下來將對該村進行開發,發展鄉村旅游。
成立專門機構保護,委托公司運營開發
惠東的古城和古村保存著不少古建築,歲月滄桑,有些古建築已經破敗,需要加以保護,進行修繕等。也只有保護好這些古建築以及古樹等,才有資源條件發展旅游。
在平海古城,據平海鎮黨委書記助理肖利華介紹,該鎮成立專門的機構,加強領導責任,保護古城資源,設立了“平海古城管理委員會”,配置了3名專職人員。鎮內各村按照傳統習慣,成立了“古城管理委員會”,各村理事會人員8—10人,古城的東、西、南、北城樓分別由各村的理事會挑選合適的人員負責管理,從而加強古城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工作。
范和村在1987年成立了公益理事會,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保護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古跡。范和村不斷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強村民的保護意識。“范和村的美麗與村民的保護密不可分,大家都有共識,絕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遺失在我們手裡。”當地村干部說。
在皇思揚村,村民們也有意識保護好村裡的古建築,該村的古建築保存得相對較好。該村還編撰村史,保護古村文化。記者在該村村委會看到了這本村史,書名為《皇思揚》,共30余萬字,圖文並茂,裝訂精美。全書共分回眸、觸摸、聆聽、問俗、附錄五章,向讀者詳細介紹了皇思揚古村的歷史傳奇、建築特色和風俗民情。村史的編撰花費了大量人力精力,但能把該村文化保護下來,大家都覺得值。村史還是皇思揚古村最好的宣傳品。
在石屋寮村,村民們說:“古樹和古建築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兩大家業,我們會想方設法保護好。”曾經有花木場的老板想來購買村裡一棵古榕樹,出價12萬元,當時村集體年經濟收入僅2萬多元,但村裡沒有一個人同意賣掉;早些年,其他地方的人看到石屋寮村樹木多,想來這裡砍樹,村民一發現立馬報告村裡,大家合力把這些砍樹人趕走……
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古城古村進行適度開發,規劃發展旅游業。在范和村,村裡有年輕的80後和90後村民成立了公司,對外推廣范和村的旅游,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游玩,這些村民從小在古村裡長大,對古村很有感情,情況熟悉,他們對外進行旅游推廣,更能抓住游客心理和市場規律。
平海古城的古城游和藍色濱海旅游結合在一起,打造平海古城和雙月灣旅游線路。溪美村去年榮獲“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該村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及鄉村資源進行設計改造,倡導低碳環保、鄉土特色的鄉村旅游理念,為游客提供旅游觀光、餐飲及休閒度假等活動。來源:新浪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