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成都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遇招徒難: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學徒

成都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遇招徒難: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學徒

日期:2016/12/14 11:20:4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圖為國家級名錄“蜀錦”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賀斌與蜀錦作品“燈籠錦”。(蜀錦軒 攝)

  在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期間,記者采訪到多位成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們向記者表示,在其各自技藝傳承方面,均遇到招徒難的問題。

  “學徒難招是因為學藝期比較長,需要5-6年或更長時間,技術枯燥,技術定型比較晚,學徒耐不住寂寞,還有待遇等問題。”談到招徒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蜀錦”代表性傳承人賀斌說,對“蜀錦”技藝感興趣的人很多,真正留下來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很少。

 

  據賀斌介紹,在傳承和保護“蜀錦”技藝方面,他復制了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成都機房傳統手工花樓木織機8台,復制和仿制部分唐宋元明清以失傳的著名蜀錦紋樣,現已培養能熟練掌握織造操作技藝的傳承人6名。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銀花絲”代表性傳承人道安。(王波 攝)

 

  “‘銀花絲’工藝已經面臨失傳,我現在是在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護與傳承這項技藝,同時我也帶了一些徒弟,最長的跟了我十多年,基本能掌握‘銀花絲’的‘平填技藝’,我的女兒畢業後也在一直跟著我學習‘銀花絲’的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銀花絲”代表性傳承人道安介紹說,“銀花絲”技藝發展到今天,她面臨最大的困難還是很難招到合適的學徒,年齡小的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因為這項技藝對視力有要求,而年齡大的視力又不好。

 

  據道安介紹,近幾年,在傳承和保護“銀花絲”技藝方面,她們不斷地開發創新了很多新作品,在原有傳統的“銀花絲”基礎上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創造出許多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作品,比如銀絲畫和各種精美的首飾。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尹利萍。(王波 攝)

 

  “徒弟不好招,能經得住艱苦的學藝過程的優秀的徒弟更難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都漆藝”代表性傳承人尹利萍說,目前,她與成都某院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開設了漆藝專業,她希望學生們能為振興“成都漆藝”作出貢獻。

 

  據尹利萍介紹,她們一直堅持保護“成都漆藝”的本真性、完整性,在生產性保護活動中一直堅持采用傳統手工制作方式制作漆器。

 

  針對招徒難的問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省、成都市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李祥林介紹說,非遺手工藝技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希望傳承人在教授徒弟手工技藝的同時,能帶領徒弟參與一些市場運作,以保障學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他希望相關部門加大經費支持,而這樣的經費支持,不只是針對非遺傳承人本人,而是要把經費運用到非遺傳承的傳受行為過程中來。此外,談到在高校開辦非遺手工藝專業,李祥林說,他支持非遺進高校,這樣不僅能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手工技藝,更能讓非遺技藝的傳承成為一種職業化的教育。

 

  相關資料:

 

  賀斌,出生於1964年,中國蜀錦大師,蜀錦織造技藝傳承人。師從老藝人蜀錦織造“梭子大王” 陳鑫明和老藝人“挽花大王” 徐建卿。在繼承的基礎上,開創性地將力學和美學完美結合,使織錦具有極高觀賞性。代表作品有《八答暈錦》《胡蝶紋錦》《燈籠錦》《對馬紋錦》《坐龍錦》《熊貓錦》(並用小梭挖花)、《熊貓》(母子情)等。

 

  道安,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傳承人。1962年出生,1980年進入成都金銀制品廠,跟從溫小秋師傅學銀花絲制作技藝,後又拜王明儒師傅學習銀花絲立體擺件的制作及新產品設計。從業已三十多年,掌握了成都銀花絲從設計到制作的全套制作技藝。代表作品有《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銀三英戰呂布》、《銀大龍盤》等。

 

  尹利萍,“成都漆藝”傳承人,自幼習畫,曾入四川美術學院漆器設計專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專業學習。1975年開始從事漆藝設計制作,至今已逾40余年。漆藝學習拜漆藝大師、老藝人陳春和、余書雲師傅學藝。在漫長的漆藝生涯中,對漆藝的學習鑽研從未停止,技藝精湛,練就一套絕活;為漆藝的保護和傳承竭盡全力,帶徒授藝,口傳心授。

      (來源:人民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