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之中國的藝術與建築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之中國的藝術與建築

日期:2016/12/14 21:24: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① 元代繪畫

年代較短的元朝有很多大畫家。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以畫人物和馬著稱,但亦擅長山水,同時又是第一流的書法家。他的最著名的畫是《鞍馬圖》。在元朝避官不仕的知識分子中,錢選(公元1235-約1290年)是著名的花鳥畫家。

吳鎮(公元1280-1354年)、黃公望(公元1261-1354年)、倪瓒(公元1301-1374年)和王蒙(公元1385年卒)被推崇為元代四大家。他們都是山水畫家。吳家下筆厚重,但富有空間感,他也擅長畫竹。與吳鎮鮮明對照的是黃公望及倪瓒,此二人很少用渲染,多用枯筆。倪瓒尤其如此,他常畫簡單的對像以突出他的風格。王蒙風景畫墨重筆,一筆一畫極為工整。
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之中國的藝術與建築

② 明清繪畫

明代離我們不遠,留下較多的畫作。壁畫很少了,但有些留傳至今,如北平附近的法海寺就有明代壁畫,技藝相當不錯。可是鑒賞家和評論者不把那些壁畫看作藝術品,他們只把卷軸畫看作藝術大家的作品。明代初期士人們努力仿效唐宋的繪畫,但他們的作品的氣質與唐宋大不相同。山水畫家吳偉追學馬遠,卻創立了“浙派”。邊文進(邊景昭,約公元1430年)和呂紀(約公元1500年)以花鳥畫著稱,內格接近黃筌和黃居寀。林良創立一個畫派,作花鳥畫特別流暢,類似速寫。“浙派”的最重要的诠釋者是戴進(字文進,約公元1430—1450年),本是畫院畫家,後受人嫉害被逐出畫院。像當時所有的人那樣,他追從宋代大師,尤重馬遠,結果卻創立了自已的畫派,畫風簡潔清新。

學院派和“浙派”都漸漸清失了。後者演變成所謂的“文人畫”風格。明代“文人畫”的四人代表者是沈周(公元1427-1509年)、唐寅(公元1470-1523年)、文征明(公元1470-1559年)和董其昌(公元1554-1636年)。仇英(約公元1522-1560年)原來學習漆畫,是工筆畫大師,他的作品細致忠實地記錄下當時日常生活的樂趣。明代畫家有一個突出的共同點,即毛筆的運用極為熟練,筆畫出不止是一根線或一小片洇墨,還表達出風格、力度和氣韻。明代毛筆的運用達到完美的程度。

清代藝術承繼了明代的傳統。清初“南派”山水畫的代表是“四王”,他們是王時敏(公元1592-1680年),王鑒(公元1598-1677年),王翚(公元1632-1717年),王原祁(公元1642-1715年)。

王時敏和王鑒師法董源和黃公望,是清代畫家的先驅。王時敏以粗大筆觸聞名。王翚是王時敏的弟子,在運筆上超乃師。據認為他把“南派”和“北派”風格加以融合,他的老師稱他為“畫聖”。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是“四王”中學問最大者,他最得黃公望的意境。王原祁以淡彩山水畫著稱。

陳洪绶(公元1599-1652年)創立一種繪畫風格,看似無意,實則每筆均精心考慮、精心落墨。仿效陳洪绶的人頗多。石濤善畫山水及竹,也是一位看似“隨意”的畫家。這兩人的畫技在明代末年已經純熟,他們活到清初。由於他們對後人的影響大,陳洪绶與石濤被視作清代畫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