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嵊州一中西合璧式的百年豪宅已成危房

嵊州一中西合璧式的百年豪宅已成危房

日期:2016/12/14 11:05:0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昨天上午,81歲的沈樹森又一次打開沈家坎大屋的大門,看著裡面殘敗不堪的景象,老人陷入了深思。他說,大屋被稱作“沈氏豪宅”,曾經豪華無比,他在這裡度過了快樂的童年。

 

  據悉,位於嵊州市浦口街道沈茹新村的沈家坎大屋是該市保留至今的中西合璧式宅院中規模最大的一座,2002年8月被公布為嵊州市文物保護點。

 

  “沈家坎大屋的保護價值不容置疑,但要讓它重振昔日雄風,就得好好修繕。”近日,嵊州市文物部門通過調查,發現因產權歸屬和維修資金等問題,“豪宅”的保護遇到了難題。

 

  雖然搬離“豪宅”數十年,但沈樹森仍然記得當初在裡面生活的點點滴滴。“房子是我爺爺建造的,那時我還小,但知道我家很富有,家裡除了爺爺奶奶父母叔伯外,還有保姆,大屋裡生活著30多人,非常熱鬧。”老人回憶道,小時候他和小伙伴經常在屋子裡捉迷藏、做游戲。

 

  沈樹森的爺爺叫沈振隆,是一位實業家。“沈振隆以酒業起家,辛亥革命後,‘越繭之美甲天下’的嵊縣蠶絲風靡各地,他以敏銳的商業頭腦把蠶絲生意做到了大上海和歐洲。”有知情者告訴記者。

 

  據悉,沈振隆在青島結識了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於1917年邀請其設計建造豪宅,歷時3年完工。拉查魯維茨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設計師,著名的青島德國總督府(現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就是他設計的。

 

  沈家坎村的老人們說,沈振隆富甲一方,為人耿直,樂善好施,在村民中享有良好的口碑。

 

  因保護不力被撤銷文保點

 

  在沈樹森印象中,豪宅名副其實,無論是規模還是建築風格都顯得非常豪華。

 

  據資料介紹,沈家坎大屋坐北朝南,前後有三進,分別為門廳、中廳、後廳,整組建築為二層樓屋。大屋以傳統建築布局,成南北中軸對稱排列,建築外立面和細部融入了大量西洋建築元素。高大的弧形外牆配以典雅華貴的異國雕飾,盡顯歐式建築風情;屋內中式立柱、檩條、粉牆也配有中式傳統圖案雕飾。嵊州市文管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沈家坎大屋是嵊州市為數不多的中西合璧式宅院中規模最大、格局完整、工藝最精的一座。

 

  然而,眼前的大屋除了外牆仍能看到它的雄偉和壯觀,屋內卻是破敗不堪。梁柱殘缺,回廊懸在半空,後進的屋頂已大部分倒塌,隨處生長的雜草更顯出它的蒼涼。據村干部介紹,村委會顧及村民人身安全,曾向嵊州市文物部門爭取了2萬元資金,在大屋西外牆的外側新築了一道圍牆,以防老外牆倒塌傷人。

 

  保護“豪宅”遇到了難題

 

  這樣一座具有較高歷史和文物價值的百年老房子,因為沒有得到妥善保護,變成如此模樣,讓不少文物工作者痛心。嵊州市文管處的工作人員認為,作為歷史建築,沈家坎大屋的保護價值不容置疑,采取保護措施也迫在眉睫。但據他了解,目前面臨兩個難題:產權歸屬和資金。

 

  據悉,解放後沈家坎大屋被收歸國有,曾作為城東區公所駐地,上世紀70年代又作為城東中學和浦口中學校捨,80年代,當時的浦口鎮政府在該宅辦了家絲織廠,90年代初,絲織廠經營不善,貸款10萬元,後因無力還貸,將房產抵押給了某銀行。

 

  “若進行維修,必須先明確產權人,再根據文物法的規定,由當地政府、產權人負責維修項目的實施和維修經費的落實。”嵊州市文管處的工作人員說,若修繕完畢,條件成熟時,可將它重新列入文保點。

 

  昨天,記者采訪了浦口街道的一位負責人,他表示,修繕沈家坎大屋需要數百萬元資金,目前而言這筆資金難以一下子解決。來源:紹興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