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羅城古鎮——有活在黑白影片中的感覺

羅城古鎮——有活在黑白影片中的感覺

日期:2016/12/14 10:30: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踏進羅城古鎮,鱗次栉比的方桌竹椅和密密匝匝的茶客方陣,構成了一幅老茶館的風貌畫卷,背景是古戲樓、牌坊和踩縫紉機的婦人。人走在其間,有活在黑白影片中的感覺。仿佛幸福的人都約好了在這兒相聚,想想現代都市裡匆匆的步履和滾滾的風塵,想想自己在城裡辛苦的奔波和世俗的牽羁,就會更強烈地感覺到光陰如茶的人生離我們確已遙不可及。
    羅城是四川南部的一個小鎮,我被它吸引,不是因為老茶館,而是因為它形如船體的奇特造型。當我在資料上看到它的圖片時,就沒商量地喜歡上它了。人們見多了跑在水裡的輪船,然而,誰又見過揚帆於陣陣群山之中的旱船呢?將一座城鎮修建成一艘兩頭窄中間寬的旱船,即使時至今日,也是極好的創意,更何況是在明末崇祯年間!羅城這艘旱船的船體兩側是弧形排列的磚木結構民居,有200多米長,老茶館和集貿攤點就分布在民居前長長的涼廳上(與閩南的騎樓相仿);甲板是街道;立在街心的寶頂式戲樓,猶如船帆;東頭高大的靈官廟則像船的舵艙。
    無論站在古鎮的哪個位置上,四角寶頂雙層戲樓始終在我的視線之內,它是全街空間中心,也是當地人的娛樂中心。可以想像,在星星點燈的年代裡,這過街戲樓下面不知有多少看川劇流淚的人。戲樓上有一木刻對聯:“昆高胡彈燈曲繞黃梁,生旦淨末丑功出梨園。”戲樓檐角有風鈴,300多年來只要有風吹過,必定響起古曲余韻。
    據說,四川人閒散的生活習性,是這樣養成的:一邊是富足的物產,一邊是分散和個體的生產方式。他們坐著竹椅子,喝著蓋碗茶,擺著龍門陣(四川土語:意即不著邊際的閒侃),茶文化是如此形象地展示著四川的民風民俗!成都的日益繁華已經讓老茶館風光不再,而羅城古鎮上的茶客倒像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人,晝夜喝茶、打牌、下棋、看戲。在我等都市人看來,日子過得近乎“頹廢”。
    翻開羅城古鎮的歷史,我才知道,羅城人也曾經忙碌過,尤其是明末清初那段日子,羅城作為方圓百裡的貿易交換中心,是川南四大名鎮之一,煤炭、鑄鐵、布匹、大米、桐油等南來北往的物資在此集散。人們挑著擔,騎著馬,趕著車,每天都活得汗流浃背的,疲了累了,才聚在一起泡會兒茶,聽會兒戲。羅城曾被譽為“旱碼頭”。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碼頭”幾乎是繁華的代名詞。想來古人將羅城建成船形,應與“旱碼頭”有點關系,因為只有舟船才能與碼頭相配,何況船形建築本身就是美好的寓意,如象征一帆風順等;另外,羅城地處山野,自古缺水,而建船引水便是羅城人對美好生活的祈求。當地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民間傳說,說的是明末某秀才寫了一首打油詩:“羅城旱碼頭,衣冠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鄉人受此啟發,將羅城修成船形。從此羅城是否不缺水了不得而知,可是它奇異的造型和合理的設計卻給中國建築史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