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不一樣的古鎮
日期:2016/12/16 18:46:01   編輯:古代建築隔開兩年再到浙江湖州的南浔古鎮,最大的感覺就是:變樣了!
“以前來麼,就是去小蓮莊和嘉業堂兩個景點;現在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大宅門’和水鄉特色,坐船、走走都很惬意。”
“以前是冷街僻路,有的地方還堆著垃圾,晚上黑黑黢黢陰森森的,夏天水臭得要捏著鼻子走。現在,是人們散步、聊天的好地方。”
在古鎮南西街上碰到一隊上海游客,在小蓮莊外林蔭路上詢問古鎮居民——他們的話,正印證了這感覺。
原來房屋街道間縱橫糾纏的電線“蛛網”掃清了,混雜在老宅中間的簡陋現代建築不見了,視野整潔通暢;家家後牆上直通河道的排污管和河堤上長年被生活污水沖刷出的黑跡不見了,河水開始清了,岸邊多了草樹湖石,小巷裡多了裝有自動沖水裝置的標准公廁,潔具還是名牌呢;沒有了摩托、自行車的隨意穿行,水邊多了寫生的學生和茶客、垂釣者,真正安靜、閒適了……
對於一座城市的建設和古鎮的保護,這些變化都是細節。不過,細節正是最能顯示品質的部分。
大處著眼,能看見的是:紅房子、廣惠宮、絲業會館等一處處軒敞的保護性建築得到修復,當年有著“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富裕南浔有跡可尋;原來雜亂不堪的小蓮莊、嘉業堂周邊環境,現在整潔漂亮了;原來車聲喧雜的水泥大橋和填河修的路又挖開了,水道暢通,十字港景觀復原,“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秀色和韻味開始散發……
去年,這裡剛剛入選了中央電視台評出的“中國十大魅力名鎮”。此外,南浔還相繼獲得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等榮譽。顯然,經過近3年的努力,整個古鎮的保護性開發已走過了最為艱難、沉重的初期,階段性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更為重要的是,漫步南浔,至今仍沒有一些古鎮在保護性開發中常見的因急功近利而引發的處處設攤家家開店、“文化造假”抹去了原真性、低水平重復等跡象。
不一樣的旅游業
游客多了,最大受益者是百姓
18歲的莫雅艷是南浔人。出身漁家,自小會搖船,但畢業後進廠做工的她從來沒想過,還會以搖船為業。因為游客猛增和水上游的受歡迎,今年古鎮旅游公司的游船一下子從20條增加到近百條。應聘當上了船娘的莫雅艷很喜歡這份工作:搖著漂亮的游船將游客從小蓮莊送到廣惠橋或者東大街、百間樓,比廠裡做工輕松有趣得多,收入又高。
32歲的“正茂齋”主人陶崗同樣顯得輕松而自得。在南浔經營土特食品十多年,他的店鋪已從小蓮莊、南東街發展到遍布古鎮內。眼下,他又“轉移”到剛開發的東大街風貌區:“別看現在還有點冷清,熱鬧起來不過是時間問題。”
莫雅艷的轉行和陶崗的樂觀都基於這樣一個事實:今年以來,南浔的游客量和旅游門票收入比起去年同期至少翻了一番,成為長三角同類地區內增長最快的一個。旅游的興旺自然帶動了相關商業繁榮。今年以來,景區內就新增商戶100多家,新增餐位近千個,新增直接就業崗位近千個,旅游經濟開始呈現欣欣向榮景象。
要知道,這個文保單位數為其他五大水鄉古鎮之和的文化旅游資源大鎮,2003年的旅游收入才不過600萬元;同期,周莊旅游收入已過億元,烏鎮已達4000萬元。那時,負責開發古鎮旅游業的區旅游公司因為維修壓力過重,負債高達7000多萬元,除了勉力維持外,少有余力投入旅游開發和推廣,資源優勢只能“藏在深閨”,不能轉化為市場效益。
今年隨著古鎮一期修復工程告一段落,撤除了腳手架和施工機械的南浔才開始大規模啟動旅游宣傳和營銷活動,“長三角16城市萬人鬧元宵”、“30萬上海人看南浔”、“萬人南浔相親會”等策劃逐個亮相,沒多久,“南浔”已進了不少旅行社的“熱線”。這麼快顯出效應,連南浔古鎮旅游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王輝都連說“沒想到”。
不一樣的“南浔模式”
政府與企業合作,從流言不斷到百姓稱道
原汁原味的保護性開發和修復,一片興旺的旅游經濟發展狀況,居民生活環境的根本改善,讓南浔古鎮的保護性開發項目在開工3年後贏得了百姓稱道。
南浔古鎮的保護性開發項目曾幾經曲折。湖州市和南浔區委、區政府很早就已意識到,這些豐厚文化遺產必須得到充分保護與永續利用。2001年,他們曾提出用3年時間將古鎮恢復到清末民初的風貌,為此多方籌措了1億多元資金。
然而,在風貌保護區內的老房子面積太大,許多項目只做到“半拉子”便無以為繼。讓已飽經風霜的脆弱遺產聽其自然,只能使其價值消損於無形,周圍水鄉古鎮的發展利用,也使他們不願錯過這一輪開發機遇,尋找新的開發模式,解決巨大的資金投入缺口,勢在必行。
浙江煙草集團所屬上海博大投資有限公司由此走入南浔。盡管從洽談、簽約到改造規劃、動拆遷等操作雙方都慎而又慎,但這樣的合作,還是激起巨大爭議——專家們擔心企業行為會破壞古鎮風貌;居民們擔心,政府會出賣百姓利益,而“外來人”只是想分古鎮資源的一杯羹。“江南大宅門”、“南浔新天地”之類的營銷宣傳,讓人疑慮重重,流言與非議不斷,以致這一項目一度進展緩慢,舉步維艱。直至一期工程結束,眼見為實,不少“老南浔”都放了心:修得道地,現在環境多好!
很少有人知道,這“道地”和“好”的底下,需要有多麼巨大的資金支撐。上海博大方面一位負責人表示,他們至今滾動投入的資金已近5億元。整個項目規模為23億元。
5億元花在哪裡了
埋在地下、“扔”在水裡、鋪在路上、貼在牆上……
對一座古鎮的整體修復開發,真正耗資巨大而難有回報的,正是那些看不見的基礎部分:管線下埋、河道清淤、恢復水系、鋪設石板路、景觀改造……要打造“原汁原味”,要優美到細節,要形成舒適而無人為痕跡的文化氛圍,沒一樣不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要有雄厚的資本,也要有足夠高的眼界,更要用心全力投入。
據悉,南浔區與企業的合作方法是采用項目整體開發運作,企業出資進行古鎮修復整治和旅游配套,政府用土地進行補償,實現項目前期投入產出的基本平衡,使旅游經營輕裝上陣,如此則可實現良性循環。
南浔,這個百年前富甲一方而後沉寂多年的古鎮,眼下離數年前確定的“景觀一流、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江南水鄉古鎮典范”目標僅咫尺之遙。然而,要避免同質化競爭,用足“六鎮之首”的豐足資源,南浔的雄心恐怕更在於長遠,打造一座“具有完備城市功能的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則眼前不過是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