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巍山民間藝術奇葩——扎染

巍山民間藝術奇葩——扎染

日期:2016/12/14 10:13: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雲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位於祖國西南邊陲的洱海盆地之南,地處哀牢山和無量山的上段,總面積2200平方公裡,聚居著漢、彝、回、白、苗、傈僳等23個民族,30萬人口。
    巍山是古南诏的發祥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清代被御封為“文獻名邦”。1987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巍山古城始建於元代,明代擴建為蒙化府和蒙化衛城。古城中心聳立著一座建於明洪武23年的古樓,名“拱辰樓”。拱辰樓高大雄偉、氣勢磅礴,樓的南北兩檐分別懸掛著“魁雄六诏”和“萬裡瞻天”兩塊黑漆大字匾,展示著南诏王統一六诏的一代雄風。古城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呈棋盤式格局,許多居民建築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築風格,清秀典雅,古色古香。
    巍山自然景觀秀麗,文物古跡眾多。這裡有全國聞名13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巍寶山,萬頃松濤,郁郁蒼蒼;紅河源頭陽瓜江曲折回環,如一條玉帶流過,訴說歷史的滄桑。再加上四季陽光明媚,氣候宜人,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旅游勝地。
    在巍山這塊神奇美麗的土地上,古老的傳統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旖旎的自然風光,孕育了一朵瑰麗的民族藝術奇葩,這就是在巍山代代相傳的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巍山民族扎染。如今,這種具有濃郁特色的民間藝術,正在絢麗地綻放,裝點著這座古老的縣城,發出奪目的光彩。
    巍山扎染歷史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扎染,古稱“絞缬”,是我國民間一種獨特的傳統工藝,采用玄妙的手工技巧,先在布面上勾繪藝術圖案,然後手工精心按圖案穿針引線,嚴密縫合後,再進入染缸染,每染一次,色深一層,經反復浸染後,出缸、漂洗、涼干、拆線後即成精美的手工藝品。據史料記載,扎染歷史在南北朝時期即有發現,隋唐時期興盛,至明清已深入民間,是我國民族民間珍貴的文化遺產。
    巍山民族扎染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距今1000多年的南诏時期(盛唐),當時巍山的土著居民——彝族先民就采用本地特產的一種黑泥染制彝族傳統頭飾“包頭布”。同時,為了日常生活及民間歌舞的需要,在喬木林中拾撿麻栗果成熟後落地的果實外殼,熬制黑色染料,結合呈些簡單的傳統圖案制作早期的民族服飾。這實際上是現代扎染中最為廣泛彩的天然植物染色法的原始工藝。現代扎染中所常用的一些古樸的色調和粗犷的圖案,仔細考究起來,與南诏時期有許多相似之處,也能隱約看到現在的一些扎染工藝,是唐宋時期一脈相承而來。
    明清時期巍山的手工織染業比較發達。現存於巍山文物管理所的清光緒年間的“改機碑記”石碑,極為詳細地記載了當時對織染業行會生產的具體規定。織染業的興旺促進了民間扎染藝術的發展。這個時期扎染在民間扎根綻放,家庭作坊式的扎染生產非常盛行。雖然工藝粗糙,品種單一,但其中已蘊含了濃厚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巍寶山文龍亭有一幅保存完好的清代壁畫,是當時民間藝人所繪,名“松下踏歌圖”,描繪了巍山各族人民在勞動之余群體“打歌”的傳統民俗。從服飾上可反映出當時織染業的一些面貌和風格。巍山民族扎染早期這種自給自足的家庭作坊式生產,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延續至今。雖然形式單一,生產的目的也僅限於日常生活用品,如彝族婦女的傳統頭飾“包頭布”、床墊之類,但客觀上體現了巍山民族扎染在民間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是扎染得以世代相傳的土壤。
    巍山民族扎染獨具濃郁的民族特色,透著古老的民間文化氣息。現在扎染布中沿襲采用的圖案包含了古老的圖騰,大自然的花卉萬物,傳統的吉祥圖案,色調自然優雅。直至現在,扎染生產中絕大部分環節必須由精巧的手工方能完成,這是無論多麼先進的現代高科技手段也不能替代的。二十年前有一位日本客戶,深深被巍山獨有的“吉祥富貴花”圖案精湛的手工技巧所吸引,二十年後,又專程到巍山尋找這件藝術品,並當場訂做了這種圖案的扎染服裝,滿意而歸。
    巍山民族扎染工藝獨特,它以天然織物為原料,選用天然植物染料(如板藍根、黑頭草、黃梨皮、蘇木、水冬瓜皮、紫草等植物),采用扎染中自古有名的兩大染色法——草木染和藍染獨特的加工方法,精制而成。植物染料來自於大自然,是人工種植的再生植物,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染出的布料透氣性好、柔軟舒適,對皮膚有很好的藥用作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都對植物的藥用功效做了科學的論證和記載。在巍山民間就廣泛流傳著一種土方,用板藍根煮沸後產生的泡沫治療小兒白口瘡,非常有效;另外用草木染制成的藍布止血,有清涼解毒的獨特功效。
    巍山民族扎染生於民間,傳於民間,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與巍山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也正因此,巍山民族扎染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融匯了傳統的民族藝術審美觀,通過民間的傳承發展,不斷演變創新,成為今天這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手工藝。
    巍山扎染的發展和獨特的扎染文化
    1956年,巍山創辦了當地的第一家扎染廠“民族織染廠”,標志著巍山扎染從民間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向工業化生產過渡的開始。從此,民族扎染擺脫了解放前單一的生產方式,逐步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民族傳統的扎染工藝結合現代化的生產,使扎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巍山扎染一躍成為巍山的支柱產業。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縣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巍山扎染從最初僅有一家“民族織染廠”發展到現在有十一家扎案企業的規模,真正實現了在巍山鄉鎮企業中的龍頭和骨干作用。扎染開始從自然經濟步入商品經濟的軌道,染制工藝和花色品種不斷推陳出新,有了質和量的根本性改變。針法有單針、雙針、絞針等10多種,圖案和新開發的產品更是豐富多彩。早在1987年,我縣就開展植物染料生產彩色扎染的研究,成功開發出紅、黑、綠、黃、咖啡五個色彩系列;目前又研究出新的拔白工藝和逆染工藝兩種染法,形成豐富的色彩系列。扎染中存在的褪色問題,經過長期的努力研究,已經獲得突破性進展,在不久的將來,這不再是一個困擾扎染的問題。
    巍山民族扎染工藝繁雜,每件成品的完成詳細葉講要經過幾十道工序。簡單來說,其工藝流程可分八步完成。即:選料—一印花——扎花——脫漿——染色——拆線——漂洗——質檢包裝。
    選料:選取手工純棉布、麻、紗、絲綢等優質布料。
    印花:用有色面漿把設計好的圖案印在布料上。
    扎花:按照圖案用不同的針法縫扎出花紋圖案,不同的花紋圖案有不同的針法,不能扎錯。
    脫漿:用熱水除去布料上所附著的面漿。
染色:將布料投入染缸浸染,通過植物染料多次反復浸染,顏色深入布料,顯現不同層次的深度。
    拆線:染好後的扎染布涼干後,手工仔細拆去上面的線。
    漂洗:將扎染投入水池中反復漂浮洗,漂洗這道工序須由經驗豐富的工人完成,洗不夠或洗過頭都會影響扎染布花紋的成色。
    質檢包裝:嚴把質量關,將半成品加工成服裝或各種工藝品。
    通過繁復的工藝層層加工成的民族扎染布,色彩呈現微妙朦胧的不同層次,鮮活自然且經久不褪。圖案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或細膩或粗犷,非常賞心悅目。巍山傳統扎染圖案有喜鵲梅花、龍鳳呈祥、松鶴延年、阿詩瑪等,賦予了古老的審美趣味和蘊含了深遠的文化寓意,其花成型具有很濃厚的民間藝術魅力,充分反映了現代反樸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深刻文化內涵。
    巍山民族扎染產品有服飾、地毯、壁掛、被面、床墊、桌布、門簾、窗簾、椅幔及各種旅游紀念工藝品。可謂美侖美奂、雅俗共賞,頗具審美和實用的雙重功效。扎染產品飲譽海內外,遠銷日本、歐美、港澳台、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旅游紀念和饋贈佳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我國著名的青年舞蹈藝術家楊麗萍1999年到巍山采風,對巍山扎染喜愛有加,贊不絕口,並欣然接受巍山人民敬贈的扎染工藝品。
    巍山民族扎染飲譽海內外,先後榮獲多項大獎。1985年巍山扎染首次在北京國際貿易博覽會上展出,深受國內外注目。同時榮獲國家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和“優秀創作二等獎”;1989年榮獲國家民委輕工部“少數民族用品優質產品獎”;1992年又榮獲國家旅游局、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商業部“中國旅游商品天馬獎金獎”稱號,許多廠家都榮獲中國紡織總會頒發的“全國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的金牌。我縣兩名扎花工人應邀出席參加了1992年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世界絞缬技術交流會。
    目前,巍山縣的扎染生產采取廠家聯農戶的方式。由廠家生產胚布,然後把扎花工序交由農戶完成,廠家收回浸染後,又交由農戶拆線,拆完線後廠家再進行其它加工工序。據不完全統計,巍山直接在工廠從事扎染的職工便有2000多人,在廠外利用農閒扎、拆工序的人數更達40000余人,這種生產方式輻射到全縣范圍,以古城為中心,出現了“南扎北拆”的社會性大工廠場面。這樣,廠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進行扎染的創新生產,而且為農村勞動就業開辟了廣闊的渠道,幫助農民增加了收入,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以2000年為例,巍山縣扎染企業完成了工業總產值70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5700萬元,上交稅利1000萬元,生產扎染布400萬米,完成出口交貨值5500萬元,為巍山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巍山民族扎染不僅作為一項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巍山已形成一種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族文化現象。在民間,許多世代從事扎染的家庭還保存著傳統的扎染工具——元寶形的大石碾子,展現著巍山古老的扎染歷史。到巍山旅游觀光的游客,徜徉在巍山古老的街道,一股古樸的扎染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琳琅滿目的扎染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農戶家的桌布,或許就是一塊讓你驚歎的扎染布;在公路兩旁的村村寨寨,隨處可見心靈手巧的巍山婦女,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飛針走線,熟練地扎、拆扎染布,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巍山民族扎染融匯了本土原生文化,中國傳統和現代文化,外來優秀文化,在其漫長的歷史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具古老的傳統文化,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始終長盛不衰,永葆青春活力。
巍山扎染的未來與展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今世界各種不同文化交融並蓄,交流日益廣泛密切。巍山民族扎染以其蘊含的古老傳統文化和獨具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示著多姿的風采,贏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巍山縣縣委、政府歷來重視民族民間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挖掘,一直把扎染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力扶植。巍山許多扎染企業取得國家外經貿部授予的“進出口經營權”。在相互的競爭與發展過程中,成立了扎染協會,目前正在積極籌備成立集團公司,進行集團化生產。即立足巍山民族扎染的特色,解放思想,面向世界勇於創新,大力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努力開辟外貿渠道,形成多層次、多品種、多方位的生產格局。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巍山民族扎染芝麻開花節節高,國外市場日趨活躍,產品暢銷出口創匯,正迎來飛速發展的春天。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西部大開發號角的吹響,巍山民族扎染迎來了走向世界舞台的契機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巍山民族扎染這一朵盛開的民族民間藝術奇葩,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