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故宮四大區域延遲一天開放 慈寧花園設圍欄防倚坐

故宮四大區域延遲一天開放 慈寧花園設圍欄防倚坐

日期:2016/12/14 11:18: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昨晚,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稱,原定於10日開放的慈寧宮區域、午門-燕翅樓、東華門古建築博物館等將於10月11日正式面對公眾開放。

  故宮解釋說,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原定在10月10日當天開放慈寧宮雕塑館、慈寧宮花園、壽康宮、午門-雁翅樓、東華門古建築館等區域,觀眾進入故宮博物院後可免費參觀。但是由於10月10日下午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開幕式活動,最終上述區域的開放時間改為10月11日,推遲一天迎接公眾。

  據介紹,其他區域仍照常對外開放。
 

  ■ 焦點

  城牆首開放專鋪棧道護文物
 

  故宮開放區域日益擴大,清宮舊物的保護問題同樣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城樓首次開放,踩踏是否傷及文物?慈寧花園原狀陳列,游客太多“不文明”怎麼辦?

  據介紹,除了采取每天限流八萬人的剛性措施之外,故宮還采取了一些軟辦法。以首次開放的午門至東華門城牆通道為例,除了擬定按每5分鐘放行50人的頻率控制流量外,還專門鋪設了木質觀景棧道,保證古城牆不遭踩踏。
 

  城牆棧道離地20厘米
 

  每到日落時分,故宮西南角樓外總有攝影愛好者聚集,“長槍短炮”拍攝夕陽角樓。即將面向公眾開放的角樓,位於東華門和午門拐點,漫步城牆之上,仰頭可看曲折檐角玲珑,遠眺可望京城風貌,90年不曾迎客的城牆能否禁得起游人踩踏?

  對此,故宮已做好預案——觀眾腳下踩的並不是真正的明清牆磚,而是專門鋪設的一條觀景棧道,通道為木質,離地約20厘米,兩側有透明玻璃護欄。

  “首要考慮的是城牆安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介紹,故宮首先是文物,開放的同時也不能造成破壞,為此故宮專門邀請清華大學設計了這條道路,並在寬闊處規劃成“中”字形的觀景區域。如此,既可保證觀眾游覽,又能保護古城牆不遭踩踏,也能避免觀眾坐在城牆上不安全。

  單霁翔說,木質棧道下面也被充分利用,鋪設著各種電路管線。“安防、電路都需要考慮”,他說,文物保護與開放是綜合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盤考慮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故宮方面還為城牆制定了限流方案,劃定東南區域城牆最多同時可容納約200名觀眾,同時可能按照每5分鐘放行50人的頻率控制流量。
 

  慈寧花園設圍欄防倚坐
 

  在御花園內攀爬樹木合影、倚坐花壇等不文明現象,同樣影響著故宮的游覽秩序。受限於沒有執法權,故宮方面另辟蹊徑從小處著眼,“定制”了不同的防護設施。

  “比如花壇邊上,圍了一圈木質圍欄”,單霁翔以即將開放的慈寧花園為例介紹此種圍欄高度可達成人腰部,呈向下傾斜角度,“這樣就不能一蹦坐上去了。”

  類似的圍欄已經在御花園應用,以軟性矯正取代反復說教,取得了一定效果。

  同樣困擾故宮游覽秩序的還有觀眾吃喝問題,去年故宮大力取消了院內小吃店,“大家再也不能在宮裡吃烤腸了”,單霁翔說,同時也考慮到故宮區域較大,觀眾游覽難免饑餓而新開了故宮餐廳。

  與之類似,慈寧花園東西兩側長房也有可能開設為茶室,供觀眾飲水休息,“園子這麼大,大家可能也累了”,單霁翔說,必須照顧到大家的需求。
 

  ■ 對話

  單霁翔:“故宮好東西都在台北”不成立
 

  2012年,單霁翔正式接任故宮院長,相較於“掌門人”,他更樂意說自己是故宮的“看門人”。3年來,一度沉默不語被動應對輿論的故宮,正以日益開放的姿態走過90歲生日。單霁翔希望,故宮在為公眾呈現日益豐富的文化盛宴同時,也能得到社會共同關注。
 

  談保護 設置圍欄防護罩保護古建築
 

  新京報:四大區域開放後,故宮整體開放面積會達到65%,新區域會限流嗎?

  單霁翔:不同的區域也會有不同的限流方案,總體的思路還是量入為出,比如壽康宮寢殿部分,過道很狹窄文物又十分密集,可能最多就讓50個人進去,不像武英殿比較大,限流就是200人。但是首座開放的佛堂鹹若館,觀眾不進入室內就不會限制了。

  新京報:故宮長期遭遇著黑導游、黃牛和游客不文明現象,新開區域內有何措施?

  單霁翔:實名制售票和“8萬人限流”等措施生效之後,多次異常購票的黃牛等得到了一定控制。至於觀眾不文明現象,我們除了加強監控也在院內設施等方面下了力氣,比如多擺坐椅讓大家休息,不用席地而坐;比如把御花園花壇旁邊的護欄依照不同景致設置隔離區等等,都是能改善大家習慣的小細節。

  新京報:開放區有部分文物是裸展,觀眾和文物的接觸更加親密,對此如何防護?

  單霁翔:裸展的文物都采取了防護措施,也設置了圍欄盡量不讓大家觸摸。另外原狀陳列展區我們也安裝了有一人高的玻璃防護罩,這樣既不影響觀賞,也保護了古建築。
 

  破謠言 “我和故宮人從未遇到靈異事件”
 

  新京報:圍繞著故宮的各種說法一直不少,對此你怎麼處理?

  單霁翔:社會公眾對故宮非常關注,既有文物方面的,也有很多社會傳聞。比如總有人問,故宮的好東西真的都去了台北嗎?

  其實抗日戰爭爆發後,1933年2月至5月間故宮博物院將13491箱文物分五批南運,暫存於上海,後轉藏於南京。當時,故宮博物院各庫藏品數以百萬計,大部分保存於原處未動,甚至有的整座庫房的文物藏品均未南遷。根據民國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多次清點,留存北平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余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參與南遷文物的20余倍。

  至於遷運至台灣保存的故宮文物,檔案記載共有2972箱,占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總箱數13491箱的22%。目前,台北故宮共收藏有來自北京故宮的文物597556件。

  但是現在北京故宮館藏文物總量有180萬件(套),還有很多沒有展示出來,我們新增開放區域也是為了能讓觀眾看到更多的文物。

  新京報:還有一些傳聞說故宮有靈異事件,你怎麼看?

  單霁翔:圍繞著故宮的各種故事很多,大多是以人跡罕至的故宮非開放區域為空間進行演繹,月黑風高,古宅深院,孤魂冤鬼,或泣或歌,飄然來去,聽來森然恐怖。

  但是這些大多是人們在茶余飯後道聽途說、添油加醋編造而成,我和故宮人從未遇到過靈異事件。

  這次盛產靈異事件的西部區域開放了,也是各個影視劇常常提到的地方,我們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讓觀眾自己看,裡面是精美的陳設和雅致的庭院園林,並沒有什麼靈異事件。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黃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