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就有人叫禮嘉影劇院經理王文浩出來主持修家譜。近年來,常州城鄉修家譜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引領著長三角地區家譜文化的新浪潮。
王文浩有點不踏實,錢從哪裡來?過了兩年,又有人請他出山,這一次他把心裡話講給了大兒子王凱聽。王凱是一家知名企業的董事長,他說:“修家譜、修祠堂是一件好事,老板們湊湊,錢,不會是問題。我先表個態,先捐助10萬元,作為你的啟動資金。”老王自己也出1萬元,心裡有了底,就干起來吧。
想來想去還是先修祠堂,造起來了,是個有形物件,就會促進大家的積極性。老王登高一呼先組織了一個熱心人班子,有退休教師王子榮、孫才大、還有老村長王偉中等等,更請了著名古建專家孫五一、沈志平加盟。王文浩連開三次族人會議,捐助者眾,一下子籌集到了47萬元,會上也定下了要印400部家譜。
禮嘉鎮魚池村的周陳王氏宗祠在武進東南鄉是有名的,在明崇祯年間開始營建,以後幾經擴建形成了占地面積217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還有一個500平方米廣場的大型祠堂,堪稱“常州之最”,至今已有380年的歷史了。祠堂是經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築。據《周陳王氏宗譜》記載,周陳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後裔,而王旦的父親王祜(王晉公)曾是北宋初年的兵部侍郎。當初他曾“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大文豪蘇東坡收入《古文觀止》的名篇“三槐堂銘”說的就是這件事。以後,王氏子孫不論遷徙何處,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北宋末年,戰亂頻仍,他們隨北宋王朝南渡到了還算平安祥和的武進禮嘉。
王文浩覺得肩頭上的擔子很重,常州和武進的文史專家指導他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歷史原貌。
2006年9月1日,王文浩帶著他的團隊開始了重修。為了收集舊原料,他經常到一些老建築拆除工地上轉,原來地上的羅磚很多全碎了,有人說扔了算了,他頭一別,瞎說!這都是老東西,最值錢。讓人一塊羅磚一布袋裝好,鋪地時再一塊塊拼好,用上,不足部分的磚瓦都到蘇州陸慕御窯采購。由於年代久遠,宗祠外面的地面高於宗祠。修復時,王文浩他們想了個絕妙的辦法解決這個難題,不是拆了重建,而是用6只千斤頂,在每間屋的柱子下整體抬升68厘米,保持
古建築原貌。請了能工巧匠雕
磚雕木,體現了濃郁的江南風格。
現在,祠堂已經修成,老王站在門前,馬頭牆、粉牆黛瓦,
磚雕門樓,飛檐重脊,在藍天映襯下,好像在訴說著昨日的歷史。王氏宗祠與禮嘉戲樓、孫觌紀念館,一起成了武進東南文化新“名片”,參觀者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