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話說臘八粥

話說臘八粥

日期:2016/12/16 19:11:2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很久以前的一天,保聖寺裡來了一位從少林寺過來的和尚,他叫虎子,年紀二十來歲,五短身材,腰圓背寬,臉色黑黝黝,光光的頭,常帶笑臉。身穿灰色袈裟,身上還背著一只黃布乾坤袋,人見人受。

  他原本也是江南人,有一年家鄉水災,全家逃荒到北方,在他十歲那年父母因積勞成疾相繼離他而去,他成了孤兒。是少林寺和尚收養成了他,教他棍棒,練得一身本領。長大後他常聽說江南有詩名寺—保聖寺,一心想回江南,於是得到師傅允許便奔少林寺來了。

  一個小和尚把虎子領到法慧方丈那裡,看到方丈一手拿佛珠,一手五指合並靜坐在佛堂裡,小和尚說:“方丈師傅,他是從少林寺來的,要想留在寺院裡。”方丈點點頭想:少林寺來的一定會少功夫,可以教這徒弟們。說:“好啊!你會什麼功夫?”虎子搔搔頭皮說:“我會棍棒。”方丈笑著說:“你留下吧,早上教徒弟們棍棒,空來到齋堂去做些家務。”就這樣虎子和尚在保聖寺裡當上了教武功的小師傅和一名“火頭僧”。給他取了一個法號叫慧力。慧力每天一清早,就到練功場上教師弟兄棍棒功夫,大家學得很認真。練好功夫變到齋堂去干活了。好得他從小手腳勤快,多做點事不在乎。他總是先挑水後汰菜;先淘米後燒水;一有空還到菜地上除草澆水。天天起早摸黑,好得他身強力不虧。億還有一個好習慣勤儉節約,他燒火辰光,眼睛總盯在稻柴上,只要看到稻柴上有谷粒,哪怕是一粒,也要摘下,剝去谷殼,放進布袋裡;淘米時,也不肯立即把淘米水倒掉,先要澱一澱,慢慢倒掉淘米水,看有沒有剩下的米粒,如果有就把米粒勞出來,攤在蘆席上曬干,然後放到布袋裡;在路上或地頭上哪怕拾到一粒豆或一棵菜,也得洗干淨,曬干或烤干後放進布袋裡。慧力和尚總是身不離袋,袋不離身。就這樣日復一日,年一復年,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收集,五花八門的食物少說也有三石多。

  有一年陰歷十二月初八。寺院裡的和尚都到佛殿上去或念經或拜忏或做法場,十分熱鬧。來做佛事的“香火”也不少,單是施主就有上百人。那天管糧的管家大和尚也上典去念經了,他一時糊塗,竟忘記開倉取糧。可把慧力和尚急壞了,四五百人的吃飯怎麼辦?他先是等候,左等右等,都不見那個大和尚的影子。去喊吧,又不行。因為對和尚來說,佛法大如天,隨便闖佛堂就是觸犯佛法,輕則要刑仗三百,重則要打斷雙腿,這個規矩,慧力和尚是不敢破的。他抬頭望望天,天色灰蒙蒙,滿天飄起鵝毛大雪,天色漸漸暗下來,時間緊迫,就是上街去買,又沒有那麼多銀兩,便要耽誤幾百人的開飯辰光。他前思後想,真是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個好辦法!他在灶堂裡,擺弄著稻柴,無意中看到幾粒稻谷,眼前一亮,便想到了身邊的乾坤袋,“要是把三年中積剩下來的食物,倒入鍋內煮一煮,不變解了這個急嗎?”想到這裡,他高興得一拍大腿跳了起來。

  過了一會,天也漸漸黑下來了。“ 當,當,當”開飯的鐘聲敲響了,四五百個僧侶排著隊進了“齋堂”,大家心裡都在想:今天是如來佛生日,一定會吃一頓豐盛的素齋來慶賀一下。可是走進齋堂一看:飯桌上只放著粥為像粥,飯不像飯,菜不像菜的食物。個個和尚的眼睛定住了,心裡冒著火。可是和尚吃飯有規矩:吃飯時不能說話。叫吃就得吃,不吃也得吃,於是大家只好閉攏了眼睛吃爛粥。嗨!等到上口一吃,倒是味道挺好,特別開胃,個個爭先盛添,恨不得連鍋也吃下去。老方丈也覺得蹊跷,便問慧力和尚:“這叫什麼素齋啊!”慧力自方丈把事情的原因和盤托出。老方丈聽後,雙手合十說:“善哉!善哉!惜糧有糧,慧力積福,功得無量,真是可敬可佩可賀。”全寺和尚聽了,也人人稱贊他那種勤儉節約的美德,一致公認慧力燒的粥好吃。後來大家討論商定平時都要珍惜糧食。於是每年十二月初八都燒這種粥吃。饋送給施主及附近居民的,稱作“佛粥”,也叫“臘八粥”。據說喝了佛粥能消災降福。從此,甪直人每年十二月初八自煮“臘八粥”吃,以添樂趣,也成為民間習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