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區徑山鎮徑山鐘樓修繕工程順利竣工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
日期:2016/12/14 21:29: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徑山鐘樓位於余杭區徑山鎮徑山頂大雄寶殿東南朝陽峰。徑山寺始建於唐,宋、元間六毀六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重建,至1990年初,除鐘樓完好外,殿宇、寺屋倒塌殆盡。鐘樓四面二層,重檐歇山頂,通高12米,底層面寬8.11米,進深8.14米。樓內四角,有直徑0.36米的角柱,直通樓頂,底層兩邊山牆各增設圓柱,與角柱穿斗聯接。樓中心自下而上立有金柱四根,呈正方形,側腳造,直上樓層頂部,上設梁架作為“鐘樓”,懸掛明永樂元年(1403)冶制的大銅鐘一口。底層正中屏後置樓梯,樓上四面開方格窗棂。樓與大鐘由十根柱子分別承重。1983年公布為余杭縣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公布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徑山鐘樓是徑山文化的重要實物見證。
1990年7月徑山鐘樓因火災被毀,永樂大鐵鐘亦熔化殘損。1991年重建單檐鐘樓,放置殘鐘。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雨侵蝕,後建的鐘樓也出現了多處殘破,牆體多處剝落,椽望糟朽,屋面滲漏,周邊排水不暢,威脅著古建築的安全。此次修繕,主要是針對1991年所建鐘樓進行整體維修,施工根據歷史材料,恢復鐘樓原有四面二層,重檐歇山頂的建築形制,室內殘損地面翻鋪補缺,室外增設排水明溝等,同時對窗戶等做適當更新,補配花格窗以增強室內的透光性。
該工程的實施,在延續現有實物的基礎上,修復了文物本體原貌,較好地保存和繼承了建築風格、歷史信息及文化底蘊,消除了建築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了文物的周邊環境,使其與徑山寺的相得益彰。修繕後的徑山鐘樓,將成為“大徑山”上一道靓麗風景,有利於進一步堅實和凸顯徑山文化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底蘊。(杭州市余杭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