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縣存留的古建築群非常之多 經過千年歷史依然絢麗
日期:2016/12/15 1:35: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晚唐時武宗“會昌滅法”,佛寺大都毀,南禅寺地處偏辟,幸免毀壞,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唐代青磚木構建築。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前有寬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殿內無柱,四椽桴通達前後檐柱之外,梁架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
南禅寺位於山西五台縣城西南22公裡李家莊西側。寺坐北向南,有山門、龍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築,圍成一個四合院形式。佛霖和仰望童子赤足踩地。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純熟,是我國唐塑中的佳作。延慶寺在山西五台縣城西南27公裡善文村。四周環山,寺成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無文獻可考,原有規模不詳。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層,高約7米,上镌陀羅尼經,證明宋代已有此寺。其上下用四椽桴,而用駝峰,斗拱墊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兩端又用長跨兩椽的通托腳,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少見的結構形式。
廣濟寺俗稱西寺,在五台縣城內。乾隆《五台縣志》載:“廣濟寺,在縣治西,元至正年間建,已就傾屺,乾隆四十三年直線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廣濟寺碑記說:“廣濟寺建於元代,世人呼為西寺,以其偏於縣西門內也。現存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面積為290平方米,雖幾經局部重修,但梁架結構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狀。殿建舉折平緩,普柏枋比闌額寬出許多,檐柱柱頭作覆盆式卷殺,柱身有側腳和顯著的生起,具有穩定樸素的風格。是元代泥塑的代表作品。殿前立元代八角形石經幢一座,通高四米,下施扁平的須彌座,每面雕獅;幢身八面,俱有造像,刀法簡潔古樸。幢身之上覆以寶蓋,周圍淺雕幾何形圖案,繞以璎珞。寶蓋以上覆缽和寶珠,镌刻蓮瓣。
佛光寺在山西五台縣城東北32公裡佛光山腰。寺因勢建造,坐東向西,三面環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開朗。原有主要建築彌勒大閣,寬七間,高約32米。唐武宗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毀,宣宗繼位後復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現存六角形祖師塔 (建在東大殿的左側,是一座埋葬佛光寺開山祖師屍骨的六角形磚塔),形制古樸,是北魏遺物。山腰的青磚東大殿,雄偉壯麗,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為金代建築。寺內還有唐代塑像、壁畫、石幢、墓塔、漢白玉雕像等。石幢兩座,平面八角形,一在東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當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國佛教發展發極盛時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國唐代佛教藝術的精華。
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原是五台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捨利塔,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志,寺廟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捨利塔。在五台山群寺簇擁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當做五台山的標志。磚結構捨利大白塔,塔基為正方形,通高75.3米。建塔時,磚縫全部用米漿、石灰攪攔後砌築而成。塔面呈白色,舉目遠觀,高高鑽入雲天,塔身狀如覆缽造型優美,塔剎、露盤、寶珠都是用銅鑄成的精致裝飾品。
顯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菩薩頂腳下,它是五台山佛教聖地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廟。顯通寺的前身,就是東漢永平十一年建始的大孚靈鹫寺,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策源地。北魏時,曾將大孚靈鹫寺重新擴建。《清涼山志》載:“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靈鹫寺。明萬歷中年改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改名大顯通寺。現存的建築,均為明、清重修後的形式。顯通寺占地一百二十多畝,有殿堂樓房四百多間,中軸線上,一連七進青磚大殿,東西廊房對稱配合,形成整肅嚴謹、闊暢宏大的布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