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同福西路歧興中北4號之一是建築大師羅明燏和民國時期廣東高等法院院長羅文莊的故居,然而被鑒定為“危房”已有10年之久,但由於老屋共有16位產權人,對處理房子有意見分歧(詳見本報2013年11月5日A15版《羅明燏故居 “危房”10年》報道)。昨日,記者與文物保護專家登門羅氏故居實地考察。經鑒定,初步估計把兩座老屋修復至安全狀態約需50萬元;此外,專家發現故居東側為連片的清末廣州民居建築,建議實行整體連片保護,納入廣州市23個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的南華西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
上周,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及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師生造訪了羅氏故居,“經初步勘察,羅明燏故居目前狀況基本完好,雖然牆體有裂縫,但不是嚴重的結構性裂縫,因此修好的可能性較高。”湯國華教授表示,初步估計把兩座老屋修復至安全狀態需要約50萬元,但如果要恢復原狀,則需要約100萬元。他說,羅氏故居建築反映了清末民初廣州中等收入群體民居特色 ,現狀保留較好,可開辟為近現代名人展覽館。建議把故居列為文物線索,經論證和法定程序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
“如有可能,保護名人故居的歷史環境,同時建議把故居與周邊有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築整體連片保護,成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湯國華補充說,接下來考慮到萬一故居保不住,為了留名人故居建築的基本資料,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希望與羅氏後人合作,根據現場狀況以及羅氏後人口述還原建築的歷史信息,對羅氏故居進行原狀測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