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國民黨時期的秘密樓房

南京國民黨時期的秘密樓房

日期:2016/12/15 0:53: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建於1910年的英式小樓,如今,這種庭院在都市中十分稀有

建於1910年的英式小樓,據說蔣介石的牙醫曾在此居住
建於1910年的英式小樓,據說蔣介石的牙醫曾在此居住

建於1923年的C字樓,當年何應欽、陳誠頻繁出入此處
建於1923年的C字樓,當年何應欽、陳誠頻繁出入此處

該建築建於1945年,曾經作為國民黨青年軍官的“經適房”
該建築建於1945年,曾經作為國民黨青年軍官的“經適房”

這裡曾經是板橋新村的所在地
這裡曾經是板橋新村的所在地

這幢紅色二層樓建築,曾經是國民黨青年軍官宿捨
這幢紅色二層樓建築,曾經是國民黨青年軍官宿捨


“御醫”熊丸和蔣介石的合影

  1912街區是小資和白領熱捧的休閒娛樂場所,煙灰色調為主的老式洋房裡,包裹的是最前衛的摩登生活。然而,燈紅酒綠遮不住1912的滄桑,翻開老房子的“身份證”,記者驚訝地發現,小小街區內,形狀各異的小樓,其建築年代竟然跨越了百年。百年間,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建築也幾易其主,演繹著跨越時空的精彩。

  這裡的民國風格樓房並非都是假古董

  小小時尚街區集中的建築縱越百年

  對南京人來說,1912不止是一個數字,也不止是一個年份。它還指的是長江後街以南、長江路以北、太平北路以東,緊鄰總統府的一塊L形地帶。這裡酒吧雲集,中餐廳、西餐廳、卡拉OK廳一應俱全,是聞名遐迩的時尚街區。街區內的建築,大都是灰色清水磚牆面的老式建築,具有民國特色的坡屋頂和拱券更是賦予了這裡濃厚的懷舊色彩。

  記者在街區內隨意攔住兩位路人,向他們打聽這些老式建築的歷史,對方笑稱:“肯定是假古董。”理由是,內部的陳設太現代化:“空調,地板,吊燈,還有窗戶的采光都很好;至於建築的外部風格,顯然是模仿的民國老建築。”

  路人所言是否正確?記者就此找到了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營銷接待部的李勇副部長。2003年,1912街區籌建之初,李勇就參與了其中的工作,對情況了解頗多。

  “你們只說對了一半,”聽了記者的疑問,李勇如此回答。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李勇告訴記者,1912街區內的建築,共有21棟,“其中有兩棟,是原汁原味的民國老建築;還有兩棟,是清朝末年的建築;另外還有一棟,是落架大修過的,所謂的落架大修,就是把房子拆掉,用原有的材料,在原來的基址上,按照原來的樣式重建,基本保留了老建築的風貌。”

  如此算來,小小的1912街區,其中建築縱越清朝、民國、現代,歷時三代,堪稱百年建築博物館了。

  星巴克裡美國設計師靈感穿越時空?

  原址從軍閥齊燮元督軍府到衛戍司令部滄桑人間

  按照李勇的建議,記者自緊鄰長江路的共和廣場進入,開始了1912“百年風情深度游”。

  1912街區最南邊的一棟二層小樓,因其造型奇怪,頗惹人注目。如果從空中俯視,這棟樓會呈現為一個開口朝南的C字形,仿佛坐北朝南的建築伸出兩只手臂,臂膀之中環繞的,則是小巧精致的廣場。

  李勇收藏的老建築“身份證”顯示,這棟樓最初建於1923年,占地面積533平方米,建築面積1066平方米。1923年正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當時江蘇的軍政大權均由江蘇督軍齊燮元掌握。齊燮元在1922年7月4日,以江蘇督軍兼陸軍第6師師長的身份被北洋政府授為寧武將軍;1923年11月14日,再次以蘇皖贛巡閱使兼江蘇督軍的身份被授為寧武上將軍。此時的齊燮元,可說是如日中天,正虎視眈眈,想要發起江浙戰爭。這棟C字形小樓,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誕生的。從它日後的用途來推斷,齊燮元修建此樓的目的,大抵是用於軍事。可惜的是,1924年11月27日,齊燮元因奉系壓迫宣布下野。盡管留戀權勢的齊燮元百般不捨,在苦苦掙扎一個月後,還是將督軍署讓給了奉系。有意思的是,隨後,督軍署的新主人,卻是齊燮元的老部下陳調元。這位倒戈的叛將,成了C字樓的新主人,繼續坐在其中“運籌帷幄”,謀劃搶奪地盤的美夢。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C字樓先後作為國民政府軍政部、參謀本部辦公用地。想當年,軍政部的最高長官何應欽、參謀本部的最高長官陳誠,應該頻繁出入這棟C字樓。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還都南京,C字樓成了南京衛戍司令部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裡被部隊接管。後來又陸陸續續在周圍建了房子,曾經有一家名叫“紅冠鯉魚門”的餐廳。至今,周圍的很多居民還記得這家餐廳。

  2003年以後,這裡按照規劃的要求恢復歷史原貌。在改造中,已經被違章搭建遮擋得面目全非的C字樓被全部拆除。在原來的基址上重建,恢復了C字樓的原型。2003年,C字樓最先被“星巴克”看中。遠道而來的美國設計師站在小樓裡四顧張望,靈感突如其來,僅僅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的構思。

  C字樓曾關押蔣介石“御林軍”師長

  王晏清從這裡脫險即率部起義迎解放

  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的劉曉寧館長告訴記者,這棟外觀獨特的C字樓及其附近,就發生過不少大事。

  “國民黨還都前,那裡做過軍政部和參謀本部,國民黨的很多軍事決策都是從這裡出爐的。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這裡是南京衛戍司令部所在地,駐有裝備精良的兩營‘御林軍’,負責保衛總統府的安全。當時的衛戍司令,叫張耀明。就是在張耀明眼皮子底下,發生了首都警備第97師師長王晏清起義的事件。”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國民黨97師師長王晏清,因與蔣介石政見不合,准備率部起義。王晏清在全師連以上干部會上,說了幾句真心話:“抗戰打了八年,接著又打內戰,真是毫無意義,老百姓不願打仗,縱然有長江天險,打下去也無必勝把握。”就因為這幾句話,有人竟向首都衛戍司令部密告王晏清煽動叛亂。

  1949年3月24日,王晏清被張耀明約到長江路上的首都衛戍司令部談話。24日上午8時,在衛戍司令部辦公室,張耀明一見到王晏清就罵他“不是人”,並把一張紙條拿給他看,紙條上寫道:“王匪晏清被共匪用金條收買,拉攏部下,密謀叛變,該匪在軍中散布流言,擾亂軍心。並派參謀長趙昌然發動憲兵隊參加叛亂,欲占領機場,攔捕我高級將領。”

  隨後,張耀明將王晏清軟禁在了司令部辦公室裡,派專人看守,自己則離開了。就在王晏清苦於無法擺脫困境的時候,首都衛戍副司令覃異之突然來了。覃異之同情王晏清,於是放了他,讓他回家待命,隨傳隨到。張耀明得知王晏清被放走,急忙派人到王晏清的家中去搜尋。然而此時,王晏清已經趕到了江寧的部隊駐地。

  當天晚上,王晏清率師部起義人員和師直屬部隊抵達江寧板橋,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長江三橋附近,部隊分批乘坐20多條漁船過江北上。25日凌晨2時,起義部隊順利到達江北。王晏清起義後,首都衛戍司令部如臨大敵,南京全市宣布戒嚴。軍統特務奉命出動捉拿王晏清家屬,他的妻子、兒女一直被關押到,南京解放後,才與王晏清團聚。

  圓桌武士還真的與“武士”有點緣分

  紅色小樓曾是國民黨青年軍官的宿捨

  經過C字樓,沿著1912街區向北走,有兩棟粉紅色的建築因迥異於周圍的煙灰色而最為引人注目。

  李勇告訴記者,這兩棟樓是正宗的民國老建築,“它是在1945年建起來的。當時是作為宿捨分給校級軍官居住的。”

  兩棟樓的樣式完全一樣,都是兩層,十個單元,樓下帶一個院子。每棟樓可以安置10戶居住。其中,現今“圓桌武士”所在的這棟老樓,占地面積為45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900平方米。“茶客老站”所在的這棟樓,占地面積為445.5平方米,建築面積是891平方米。照此計算,這兩棟樓內的居民,每家的建築面積大約在90平方米左右。

  記者走進“圓桌武士”,看到裡面的陳設的確相當現代,偌大的空間被有機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就餐區。記者按照李勇的描述推測,現在一樓的就餐小間,應該就是一戶一戶隔開的人家。不過,讓記者頗感疑惑的是,這座已經65歲的老樓,竟然看不出老態。一座普通的軍官宿捨,居然有這麼好的質量?

  李勇解答了記者的疑問:“我們的開發思路是,既要保護好老建築,又要充分利用老建築。2003年左右,為了1912的開發,我們先後跑了上海新天地和杭州的西湖天地。上海新天地讓我很震撼,他們把石庫門建築合理改造使用,搞得那麼美。回來以後,我們決定參照上海人改造石庫門的辦法,來改造這兩棟宿捨。我們請了江蘇省建科院出方案,按照現代服務業的要求,改造老建築。施工中,先是清除違章搭建。老建築的磚樓已經風化,我們又對磚面進行打磨、拋光、清洗,外牆保持原樣。至於內部的改造,采取了內框架改造。巧妙地在內部加了一層牆,兩層牆之間有鋼絲網,灌注混凝土,將兩棟牆連接起來,每隔一米又有鉚桿鉚合。這樣一來,整棟建築變成了框架結構,非常結實,但是原來的風貌又完整地保留了,修舊如舊。我們改造的成本,遠遠大於修建一棟新建築。”

  是否蔣介石“御牙醫”已無從考證

  百歲英式小洋樓成為地標式建築

  在緊靠著太平北路的馬路動車,有兩棟緊緊相連的兩層英式小洋樓,中間只用一個院子隔開。這兩棟小樓,是在南京市近現代建築及風貌保護區專家委員會主任劉先覺的力薦下,才得以保留下來的,並於2006年,被正式納入1912街區。

  在李勇收藏的老建築“身份證”上,這兩棟樓的建築年代是1910年,算得上是1912街區內的“祖母級洋房”。也正是這兩棟“祖母級洋房”,使得1912街區成了“百年建築博物館”。

  北邊的一棟英式小樓,現在是“芳·滿庭”餐廳。餐廳門口一側的牆上,有塊長方形的標牌,上面清楚地記錄了小樓的身世:“該建築始建於1910年,系民國時期英式建築,當時著名牙醫何英祥曾在此居住。2003年12月被南京市文物局認定為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文物保護建築。

  此前有媒體報道,蔣介石的牙醫也曾經在此居住過。坊間傳聞,蔣介石年輕的時候,在上海灘惹上梅毒,年紀輕輕,牙齒和脫發就脫落。因此,蔣介石對自己的牙齒很在意,有專門的牙醫。這牙醫莫非指的就是何英祥?當記者就此事向李勇求證時,他的說法和之前的報道稍有出入:“根據我的調查,1949年接收時,這棟房子的主人的確叫何英祥,這個人後來應該是出國了。我也聽說,蔣介石的牙醫曾經在此居住。不過,這牙醫是不是就是何英祥本人,可就不好說了。也有可能是房東將房子出租給牙醫。”

  為了弄清這位傳說中的“御用牙醫”姓甚名誰,記者詢問了多位專家。他們紛紛表示不知。有專家告訴記者,為蔣介石看牙的醫生中,要數熊丸最為有名。熊丸在1943年被調入陪都重慶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工作,從此開始了做蔣介石幾十年“御醫”的生涯。至於熊丸在南京期間,是否就住在這兩棟與總統府一牆之隔的英式小樓內,該專家表示無法確定,“有這種可能,但是目前還沒有資料證明這一點。”

  新建的仿民國建築根基也有來頭

  消失的板橋新村是時尚花園洋房

  李勇告訴記者,除了這五棟老建築,在1912街區的這塊地盤上,還有過一個著名的老小區。“就在今天的粵鴻和、九佰鍋一帶,以前叫板橋新村,是民國時期的老小區。在翻修的過程中,因為房子老化得厲害,都拆掉了。”

  這個民國老小區,當初是什麼樣子呢?東南大學建築系的劉先覺教授告訴記者,板橋新村建於上世紀30年代中期,由中央大學教授、著名建築師劉福泰設計。這個小區,東鄰總統府,西鄰國民大會堂,南靠新街口,北靠中央大學等行政文化機構,是個交通方便,鬧中取靜的好地方。

  “全村總用地為7144平方米,總建築占地面積為2881平方米。全村都是二層住宅,建築上采用了雙聯式和聯排式兩種類型宅住混合布局。由16棟雙聯式和兩排聯排式住宅圍繞一個集中的大庭院,局部形成裡弄。雙聯式住宅為每棟兩戶,每戶一樓一底。聯排式住宅為每排由8戶相連,每戶也是一樓一底。整個新村加起來,共有48家住戶。”

  板橋新村的總平面布置,設計人動過一番腦筋,“基於節約用地的原則,在設計中考慮了高密度,又同時注意解決通風問題,因此兩排聯排式住宅既不采用獨戶的前後院,也不采用單向院,而是采用無院落的行列式布置。並在南北兩面各布置一排點式的雙聯式住宅,這樣便可以把常見的各家私人院落用地集中起來設置一個較大的全村公共庭院。這種底層高密度住宅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地價昂貴,以及受西方建築思潮的影響而產生的。”

  至於板橋新村的名字,“很多人都以為取自古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其實是因為附近清溪上有一座‘石板橋’,小區也因此得名‘板橋新村’。”

  劉教授告訴記者,他之所以對板橋新村的情況如此了解,是因為“那裡曾經是我們學校的宿捨,從1949年到1990年,將近40年的時間裡,我一直住在那兒。”

  那麼,在成為東大的宿捨之前,板橋新村裡的居民又是誰呢?

  誰敢在總統府旁邊建“樣板小區”

  銀行家和高級公務員曾是這裡的主人

  資料顯示,上世紀30年代,一位叫程覺民的人,出手闊綽盤下長江路以北、長江後街以南的一片地,開發了一個花園洋房主打的“板橋新村”。在當時,這裡堪稱南京城的“樣板小區”。作為“國府禁區”的總統府隔壁,出現“衛戍司令部”和“青年軍官宿捨”都不足為奇,可是這麼一大片居民小區也跻身其中,就讓人忍不住浮想聯翩:程覺民何許人也,竟然有能量在總統府隔壁開發私人住宅小區?他開發的這個小區,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入住?

  在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營銷接待部李勇副部長保留的資料中,記者看到,板橋新村的建築年代是1934年,開發人名叫程覺民。程覺民是誰?他憑什麼能拿到總統府旁黃金地段的開發權?

  李勇說,他只知道程覺民的身份是“交通銀行經理”,至於他的詳細資料,就無從得知了。

  為了弄清程覺民的確切身份,記者又找到了江蘇省銀行業協會的林老師。林老師告訴記者,交通銀行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銀行:“始建於1907年,是中國早期四大銀行之一,也是中國早期的發鈔行之一。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為建立中央銀行制度和以國家為中心的全國金融壟斷網,對原有的交通銀行進行了改組。這種改組,加速了資金的集中,為國民政府壟斷全國金融和經濟奠定了基礎。到1936年,被稱為四大銀行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在全國164家銀行中,資產總額占59%,發行鈔票占78%。基本控制了全國的經濟命脈。”

  不過,關於程覺民的身份,林老師表示:“我倒是沒有聽說過這個人。”

  記者轉而求助南京大學歷史系民國史研究中心的韓文寧老師,韓老師在仔細查詢過資料後,告訴記者:“關於程覺民的資料的確很少,只能確定,他當時的身份,相當於交通銀行南京分行的行長。此人還曾就職於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他應該具有官員身份,可能是以官員身份兼任銀行行長。”

  韓老師還告訴記者,根據他的了解,當時的板橋新村,居民正是交通銀行職員和國民政府的高級公務員,還有國民黨中央陸軍大學的教官:“之所以能安家在總統府旁,一是這些人的社會地位都比較高;二是在當時,總統府旁邊的用地,控制得不是很嚴格。就拿梅園新村舉例子,本來,中共代表團在那裡只有兩棟樓,後來又以廖承志夫人的身份買下了第三棟。由此可見,總統府旁邊的房子,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一般人都不能住。”

  洋房裡也有英雄命短兒女情長

  悠揚琴聲講述南京保衛戰悲壯故事

  在1912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樸爾敏提供的一份資料上,記者還看到了一個發生在板橋新村內的淒婉愛情故事。

  故事發生在抗戰爆發前夕,女主角名叫景玟玟,就住在板橋新村內的一棟洋樓裡。景玟玟的父親景元勝,是中央陸軍大學的資深教官。1936年,17歲的景玟玟考入離家不遠的中央大學。聰明漂亮的她,能歌善舞,還會拉小提琴,是中央大學的校花之一。情窦初開的景玟玟愛上了父親的學生張誼。張誼是山西人,1928年考入陸軍大學。1930年,他赴美國西點軍校學習,1935年學成回國,擔任87師257旅工兵營的連長。張誼與景元勝既有師生之誼,又是同鄉,因此常常到景家玩。一來二去,就與景玟玟相戀了。在家人的支持下,兩人還訂了婚。1937年“八·一三”淞滬大戰爆發,張誼告別未婚妻,隨部隊參戰,他負傷不下火線,立功一次。三個月後,淞滬會戰失利,幾十萬中國軍隊奉命西撤,張誼隨部隊來到南京,投入南京保衛戰。張誼重到板橋新村時,景元勝已經帶著家人隨軍政機關西撤漢口。臨走前,景玟玟在傳達室給未婚夫留下一封信,要他保重身體。張誼讀完未婚妻的信後,出於愛國之心,仍舊毅然投身南京保衛戰。

  12月9日,圍困南京的日軍發動了多路猛攻。張誼迎險而上,帶領連隊在城外埋設地雷,炸毀日軍裝甲車兩輛。12月12日,他隨部隊撤回南京城中,帶領全連一路輾轉到了山西路路口。張誼憑借著山西路小學的二層樓房,指揮全連阻擊敵人。入夜,在夜色掩護下,張誼下令全連向城西清涼山一帶撤退轉移,以便伺機突圍出城。當他們悄悄撤離山西路小學,從三步兩橋來到古平崗時,只看見清涼山方向已經是火光沖天,他們只好進入密林中的古林寺暫作休整。在古林寺中,他們遭到日寇襲擊,全連士兵打光了所有彈藥,挺起刺刀,與敵寇肉搏,直到全部戰死!

  抗戰勝利後,景玟玟隨家人返回南京。當得知未婚夫張誼已為國捐軀,景玟玟傷心無比。從那以後,板橋新村的一棟小樓裡便時常傳出憂郁的小提琴聲,那是景玟玟在用琴聲表達對逝者的懷念。1949年,景玟玟結婚後隨丈夫移居美國。

  金夫人婚紗曾是李彌公館舊址所在

  精致小洋樓原是民國接收大員霸占

  1912內消失的老建築,除了板橋新村,還有一處頗值得一提,就是位於街區中部的李彌公館。

  劉曉寧館長告訴記者,李彌公館的位置,就在今天的金夫人婚紗那裡,是一棟小洋樓,“至於他怎麼得到這處公館的,我推測可能是從日偽手中接收的。”

  李彌是誰?他為何能接收到這處位置絕佳的小洋樓?被譽為研究松山戰役第一人的《軍營文化天地》雜志副主編余戈向記者介紹了李彌其人。

  李彌早年畢業於黃埔軍校,抗戰中,李彌升任第8軍副軍長。1944年5月,駐印度的國民黨軍和滇西遠征軍經過整訓後,在半年的時間內,相繼向緬北和怒江以西的日軍發起攻擊。第8軍奉命從保山開赴龍陵,增援滇西遠征軍左翼軍,擔負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務。松山地處怒江西岸,山巒疊嶂,地勢高聳,是經惠通橋到龍陵的交通要道。1942年日軍侵占此地後,多次加固工事,易守難攻。蔣介石下了一道死命令,限第8軍在“九·一八”國恥日前必須拿下松山。中國遠征軍司令衛立煌甚至發出命令,如果第八軍在規定期限內拿不下松山,正副軍長均按軍法處置。在李彌的指揮下,第八軍一連激戰數日,終於取得勝利,拿下了松山。此後,李彌由於戰功顯著,再加上松山戰役美軍顧問團的鼎力推薦,得以升任第八軍軍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委派了很多軍政要人來南京接收敵產。軍委會接收大員一到南京,就滿街看房子,而且每人手上都帶了一大把蓋了大印的封條,看到機關的房子,就搶先貼上。有時對老百姓的房子,也是一貼了事。除了軍委會,其他軍事機關到南京的第一件事,也是占房子,也帶了大把封條。

  劉曉寧根據李彌的身份推測:“作為國民黨第八軍軍長,李彌是實權派人物。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和官員紛紛到南京爭搶地產,以李彌的身份,他在黃金地段得到這麼一處房子,很正常。”不過,無論李彌等國民黨高級將領接收到多少房子,1949年,隨著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的勝利,這些花園洋房都回到了人民手中。

  雖然有這麼一處曾經的李彌公館,可惜它的真面貌,卻很少有人記得。李勇副部長告訴記者,在1912街區籌建之前,他曾走訪過李彌公館舊址:“裡面住著抗戰的老干部,我還是從他們口中知道,這裡以前是李彌公館。我去看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原來的房子了,我從磚頭的年代推測,老干部住的房子,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建的。也就是說,老公館也是那時候拆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