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阜至聖琉璃瓦制作技術
日期:2016/12/15 1:25: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琉璃瓦制作技藝是曲阜至聖琉璃瓦廠用當地粘土造型、施釉,進而燒制的用於宮廷及廟堂裝飾的多彩琉璃瓦當制造工藝。該廠由明武宗為朱氏窯戶特賜的裕盛公窯場演變而來,迄今已有610多年歷史,采用劉氏傳統工藝,其系列品種主要有寶頂、大吻、屋獸人物、方脊、溝頭滴水、連磚。琉璃藝術品有望君歸、菊花、荷花、水草、松竹等、集宮廷古建築和廟堂建築的富麗堂皇、莊重威嚴為一體,成為宮廷建築和廟堂建築的標志性特征。
該技藝比較完整地保持了傳統的手工燒制工藝,對於古建築裝飾材料的研究、為文物保護提供了可知借鑒的技術參數,利用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琉璃瓦藝術品技藝精湛、造型逼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精品,表現了較強的文化藝術價值。具有較高的社會文化價值。該技藝及其產品的傳播,對於弘揚古代建築藝術傳統,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1008年間,宋大中祥符年間,朝廷下令把山西劉氏窯戶的長支遷至曲阜城西,設窯場燒制黃色、綠色琉璃瓦,以滿足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擴建之所需,琉璃瓦制作技藝開始在曲阜傳播。1512年,明正德七年,明武宗特賜劉氏窯戶為裕盛公窯場,劉氏制作技藝得以世代相傳。1949年,原裕盛公窯場改為曲阜至聖琉璃瓦廠。劉氏第十二代孫為琉璃瓦制作技藝做出了積極貢獻。
發布者:古建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