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北朝佛窟

南北朝佛窟

日期:2016/12/15 0:50: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除建佛寺外,南北朝都在石壁上開鑿佛窟。南朝較少,只有南京棲霞山石窟和浙江新昌大佛等;北朝石窟大盛,有涼州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開鑿石窟源於印度,自西域傳入中國,經敦煌、武威傳至北魏首都平城,再傳到洛陽、邯鄲等地。雲岡石窟主要為北魏皇家所建,大體分三期:第一期建於公元460~466年間,有五大窟,仿草廬內部形式,作穹頂,內鑿大佛,最高者近17米;第二期多仿佛殿,前有三間面闊的敞廊,廊後壁正中開門,通入矩形後室,室內修佛像,廊及後室頂上雕天花藻井,表現的是一座有前廊的佛殿的形象;第三期為矩形平面,中心雕一塔形中柱,四壁雕佛龛、佛殿,表現的是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庭院內的景觀。到北齊、北周時,所雕響堂山石窟、麥積山石窟有的外形也雕作佛殿。這些變化也反映出石窟中國化的進程。南北朝的佛寺、塔殿都已不存,但從這些石窟形象中還可以大致看到它的概貌。


雲岡石窟第12窟中的平棋藻井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中的庑殿頂飾


雲岡石窟第39窟中的塔柱,柱的四壁雕有佛龛、佛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