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傳統生活的延續是古村落的靈魂

傳統生活的延續是古村落的靈魂

日期:2016/12/15 16:24:55      編輯:古代建築
國慶期間,有老鄉回贛北老家省親探友,發現有些古村的原住民都不見了蹤影。外出的外出,進城的進城,美麗而脆弱的古村落散落在荒鄉僻壤,現狀令人堪憂。

  東莞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柳冬妩說,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安微霍邱縣洪集老街,這裡曾走出過不少將軍、駐外大使、科學家、作家等精英人士,兩年前已被推土機夷為平地,成為痛心疾首的記憶,每次提起均扼腕歎息。

  最近,關於古村落的一組數據引起社會強烈關注。據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骥才介紹,目前全國共230萬個村莊,依舊保存與自然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在2005年還有約5000個,而今只剩下兩三千個,7年間消失近半數。古村落正在被破壞、摧毀的事實,不僅直接影響了當地村民的生活,也讓值得被利用的旅游資源流失,更可怕的是,遺留多年的傳統文化也隨之消失殆盡。

  前不久,新華社記者曾以《生活不能承受之“古”:山西古村落陷“空巢”尴尬》為題,報道山西晉城澤州洞八嶺村“新村起,古村塌”現象,呼吁古村落保護迫在眉睫。“這是一座房屋上下暢通、戶戶貫通、院院連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御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統。整個村子依地就勢,隨形生變,具有諸侯王城的規模。有王院、宗祠、上書房、翰林院、公議巷、公堂、公共食堂、中藥房、茶樓、戲台、騾馬店、風水閣等。然而,現在的洞八嶺村一片蕭條,年輕人都搬了出去,只有寥寥幾個孤寡老人還住在村裡。村裡55%的建築物已然倒塌,斷裂的牆體、椽檐、門匾讓人看了觸目驚心。”對此,國務院參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骥才如此痛呼:“古村哀鳴,我聞其聲。巨木將傾,誰還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誰應!” (據9月27日新華網)。

  有專家指出,由於資金不足、產權糾紛等原因,大多數古村落年久失修,近一半古建築面臨倒塌危險。不可否認,很多破舊、狹小的古村落,難以負荷急劇膨脹的人口。遷出,或許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減輕了村落壓力。但是,對一座古村落來說,傳統生活的延續性才是其靈魂,把原住民全都遷出老村,沒有了生活在其中的人,村將不村,村將不存,將變成一座虛浮的空殼。

  “實際上,在我們走訪省內不少古村時也時常發現,一些地方盡管留存著大面積的古建築群、古民居,但它們早已破舊不堪,飽經風雨,歷盡滄桑,甚至面目全非。裡面住著大多並非原住民,而是外地來的打工者,他們租住在此,對古村的保護更無從談起。”(據2012年10月24日《南方日報》)

  與此同時,古村落的文化和商業價值正日漸被人們重視,開發商用旅游也成為保護古村落的一種普遍選擇。有些村子卻選擇讓村民傾巢搬遷,只留下一堆空殼的“死”建築。這樣的古村落還有“靈魂”麼?商業利用可以改善村民生活,商業資金也可對古村落建築進行維護,但這只是一種短暫的模式,只是保護了“殼”,卻沒有了“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對古村落的文化進行保護。

  誠然,如何在保護和開發之間尋求平衡,是古村落發展中亘古不變的主題,也是難以避忌的難題。但是,既要保留古村“靈魂”,又要利用其吸引游人,進行旅游開發,目前國內成功的例子寥寥。

  村落必須是作為聚落中的人居住的環境。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是困擾古村落保護的症結所在。地方政府要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做好古村落保護的規劃,可設立傳統村落搶救保護專項資金,保護其人居環境。在保持古村落格局、外觀、院落的同時,合理地增加各種生活設施,例如衛生間、文化站、醫療衛生場所等,提高居住質量和安全性。

  總之,要取得保護與開發的平衡,未必就得掏空古村,也不可放任自流,任由其自生自滅。而提高對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是當務之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