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孔廟孔子坐像冕旒解讀
日期:2016/12/15 1:29: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冕旒 帝王戴的冕冠,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征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線穿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志。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禮運曰:“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十二章服 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冕服上飾有12種紋樣的服飾。12種紋樣,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早期手繪、晚期用刺繡繡於服裝之上。十二章圖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據史載:日、月、星辰稱為“三光”,取其“照臨”之意;山,能行雲雨,人所仰望,取其鎮重之意;龍,變化無方,取其神;華蟲,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彝,為宗廟祭器,繪虎、鵻二獸,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宗彝繪虎,是取其嚴猛,繪“鵻”,即鹁鸪鳥,是取其智);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潔;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潔白能養人;黼,作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斷之意(又有一說,按八卦方位,白為西方之色,黑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為八卦中的乾位,乾為天、為陽,故象征剛健能斷);黻形為“亜”,一說認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說認為,是兩“己”或兩“弓”相背,取臣民背惡向善之意,亦取君臣離合,去就之理)。
鎮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注:“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為四鎮之山為瑑飾,寺長尺有二寸。”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計六種,故名“六瑞”。《周禮·春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異,以示爵位等級之差別。
孔子兩側神龛內為四配,東位面西的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轲。
顏回(前521——前481),曲阜人,名回,字子淵。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好學著稱,貧居陋巷,箪食瓢飲而不改其樂。早卒,以德著稱,被後世尊為“復聖公”。
曾參(前505——前432),費縣人,現嘉祥人。名參,字子輿,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的一貫思想。《大學》是他的著作,被後世尊為“宗聖公”。
孔伋(前483——前402),戰國初期思想家、哲學家。孔子的孫子,名伋,字子思。相傳曾受業於曾參,以“中庸”為其學說的核心。現在《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是他的著作,被後世尊為“述聖公”。
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輿,今曲阜人,孟母三遷遷至鄒縣,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歷游齊、宋、滕、魏等國,曾任齊宣王客卿,後退而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認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對武力兼並,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極力主張“法先王”、“行仁政”,省刑薄賦,達到黎民不饑不寒。有天賦道德意識,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教育人注重存心養性,一度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對後來宋儒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著作有《孟子》一書,被後世尊為“亞聖公”。
孔子的弟子們將孔子的談話和與弟子的回答整理成篇,即為《論語》,與曾子所著《大學》、孔伋所著《中庸》、孟轲所著《孟子》並稱為“四書”。歷代對《論語》非常重視,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執躬圭,如古代上公禮制。
四配再兩側為“十二哲”:
1、闵損(前536——前487年),字子骞,魯國人,孔子學生,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和顏回並稱。
2、冉耕(前544——?年),字伯牛,魯國人,孔子學生,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
3、冉雍(前522——?年),字仲弓,魯國人,孔子學生,其父為“賤人”,孔子曾稱許他的德行,並謂“雍也可使南面”。《荀子》書中亦曾以“仲尼、子弓”並提。
4、宰予(前522——前458年),字子我,一名宰我。魯國人,孔子學生,以擅長言語著稱,曾任齊國臨淄大夫。
5、端木賜(前520——?年),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學生。善於辭令,經商曹、魯間,富至千金,並參預政治活動,歷任魯、衛,聘問各國,與諸侯“分庭抗禮”,曾游說齊、吳等國,促使吳伐齊救魯。
6、冉求(前522——前489年),字子有,魯國人,孔子學生,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孔子曾稱其“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7、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也字季路,泗水人,孔子學生。性直爽、勇敢,曾對孔子的政治主張表示懷疑,孔子任魯國司寇,他被委任為季孫氏家臣,後任衛大夫孔悝的宰相,在貴族內讧中被殺。
8、言偃(前506——?年),字子游,吳國人,孔子學生,擅長文學,曾為武城宰,提倡以禮樂為教,境內有“弦歌之聲”。轉述了孔子關於“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的論點。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晉國人,一說衛國人,孔子學生。為莒父宰,孔子死後,到魏國西河講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歷史教訓,防止臣下篡權。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等觀點。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學生。魏文侯也尊以為師。相傳《詩經》、《春秋》等儒家經典是由他傳授下來的。
10、颛孫師(前503——?年),姓颛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學生。主張“博愛容眾”,思想比較激進。
11、有若(前518——?年),魯國人,孔子學生,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等主張。孔子死後,因他“狀似孔子”,曾一度為孔門弟子所特別尊重。
12、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人,僑寓建陽(福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程颢、程頤)關於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學派。他從事教育五十多年,吸收當時的科學成果,提出了對自然界變化的某些特點。他的理學一直成為後來統治階級的理論工具,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等以及後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多種。
大成殿內除十七座塑像外,原有10方巨匾(有的還未復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書的“成世師表”,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兩側是鹹豐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立極”等,門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書。
琉璃瓦殿內設有復原的紅漆供案,供案擺滿各種祭器和樂器,祭器有青銅的爵、罍、铏、登、簋、豆、尊等,竹制的笾、篚等;木制的俎,以及堆料五彩御制香爐、燭台等。樂器有鎏金制的編鐘、精制的特磬,成組的排箫,彩繪的應鼓,陶制的埙,以及對列的編鐘、玉磬,配以古琴、大瑟、風箫、笙、笛、箎和少見的柷、敔等數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