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獻中有關濟南的歷史記載雖不在少數,但仍有許多史實未曾記錄下來,這對於我們全面認識濟南的歷史帶來諸多不便。考古學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古代文明的另一個渠道,今天,當一批批重要的古代遺存不斷被發掘出來,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我們有幸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濟南發展演變的歷史。這裡略舉幾例,以飨讀者。
8500年前的古村落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章丘的西河遺址、小荊山遺址和長清的月莊遺址,發掘出距今85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存,主要遺跡有圍濠、房址、墓葬、灰坑、灰溝等。圍濠發現於小荊山,平面形狀近等腰三角形,周長約1130米。小荊山遺址和西河遺址均發現了30多座房址,排列有序,顯然是一個有著統一規劃的村落。在小荊山遺址發現墓葬30多座,規模小,極少見隨葬品。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藝術品。陶器造型古樸,制作基本規整。最典型的器物是陶釜,其他還有匜形器、雙耳圈足罐、蛋形直口壺、陶面塑像和陶豬等。器表以素面為主,部分器物口沿和頸部發現有錐刺紋、指甲紋和刻劃紋。石器主要有石斧、鏟、刀、磨盤、磨棒和支腳等。也發現相當數量的骨、角、蚌器。
這些發現證明,濟南地區也是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濟南城建沿革的歷史
長期以來,大家都把濟南的建城史定在2600年前,其主要依據就是春秋時期開始出現歷下邑。實際上這一提法需要加以修改。“濟南”二字最早見於西漢初期,是一個地區概念,因為當時濟南的治所在東平陵城。因此,要確定濟南最早的建城史,只要確定了在濟南這一個大的區域內存在最早古代城市就可以。根據考古新發現,在東平陵建城之前,城子崖已經存在龍山文化時期和岳石文化時期的城,其中龍山文化時期修建的城面積已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此,我們可以把濟南的建城史提早到龍山文化時期,即4600年前。這一年代是否還能提早,那只有通過考古發現更早的城址來確定了。
濟南在西漢先後經歷了濟南郡、呂國、濟南國、濟南郡的建置過程,東漢時期稱為濟南國的時間較長,西晉永嘉年間濟南治所由東平陵城遷到歷城,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省會城市所在地。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濟南的管轄范圍並不大,雖然宋代已有了“濟南府”這一行政機構,但濟南作為真正的全山東省的首府是在明代以來的事。
章丘的東平陵城,是保存較好的一處重要古代城址,2001年省市考古所對其進行了一次普探和南北城牆的解剖,取得了重要成果。東平陵城總面積約400萬平方米,這次勘探130萬平方米,發現城門、排水道口、道路、冶鐵、宮殿區等遺址的線索。對城牆解剖的結果顯示,城牆建造過程可分為7期,其中1、2期城牆約屬於戰國時期,其余各期應屬於漢代。這些新發現經初步分析和研究,證明了該城址在漢代郡國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歷下和歷城是兩個古老的地名,且在濟南治所從東平陵城搬遷來之前,這裡就已設置了縣,歷城縣一直延續到今天。文獻中記載,濟南郡的治所在搬到歷城時“在老城之東另建新城”,但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到“老城”和“新城”的城牆遺址。不過近幾年的城市考古證明,現在濟南環城公園內的古城區確實史跡延續不斷。2001年到2005年,在濟南老城區內進行了大小5次發掘,其中在舊軍門巷遺址發現了商代中期的陶鬲殘片,這比以前所知的春秋早了800年左右。在高都司巷遺址發掘出春秋到戰國時期的水井近30眼,而且分布密集。通過這幾次發掘,證明濟南市老城區(明城牆及護城河以內的地區)從商代晚期開始即有先民居住生活。
神秘的古邿國
1995年,山東大學考古系對位於長清縣城東南20公裡處的仙人台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包括居住遺址與墓地在內的一批重要遺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特別是周代墓葬部分學術價值很大,被評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周代墓葬共發現6座,自東向西排列有序。墓葬的形制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最小的不足10平方米,最大的超過20平方米。墓室中部置放棺椁,少者一棺一椁,多者二棺二椁。隨葬品的種類較為齊全,有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及玉器、陶器、骨器等320余件(組)。經研究,仙人台的6座墓葬最早的約為西周晚期,較晚的約為春秋晚期偏早階段。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7件有銘文的銅器中,其中4件銘文中有“邿(注:讀詩音)”字,應該屬於邿國的器物。關於邿國的文獻記載只有二三處,且字數極少。如《左傳·襄公十三年》:“夏,邿亂,分為三。師救邿,遂取之。”文獻中關於邿國地望的記載多有歧義。如《春秋左傳詞典》雲:“邿,國名,妊姓,在今山東濟寧市南五十裡。”;又雲:“邿,齊邑,在今山東平陰縣西十二裡。”可見邿國的地理位置尚無定論。仙人台邿國貴族墓地的發現,無疑對進一步探討邿國的歷史和地望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濟南王與濟北王之陵墓
近15年來,濟南地區先後發現了3座大型漢代王陵,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使人們看到了漢代濟南國和濟北國的燦爛物質文明。
雙乳山漢墓
位於長清歸德,1995年進行了全面發掘,墓葬平面呈雙甲字形,總面積約1500余平方米,總深度達22米,分墓室和墓道兩部分。墓道位於墓室的正北部,上部寬14米,長60米。整個墓葬共鑿石約8700平方米。墓道內的原始結構分三大部分,即墓門之外的墓道和墓門內的低回廊、高回廊。其中緊靠墓門的高回廊整體呈矩形,全部用木材建造。在這個寬大的空間內放著3輛華麗的真馬車、l輛偶車,以及7匹馬。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約1.8米的男性。隨葬品相當豐富,數量達2000余件,其中銅器共計100余件,玉器共50余件,覆面和玉枕最為精致,金餅共計20枚,總重4262.5克。
雙乳山漢墓所在地屬漢代的濟北國疆域,經過對墓中出土文物的綜合研究,墓主人應是濟南北國最後一位國王劉寬。他是因為犯了有悖人倫的事情而負罪自殺的。
洛莊漢墓
位於濟南章丘市棗園鎮洛莊村西。1999年-2001年,由山東大學考古學系、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等單位聯合組成考古隊,對陪葬坑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已發現和清理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出土文物3000余件;主墓室及墓道的面積和范圍均已廓清。陪葬坑的類型有車馬坑、樂器坑、倉儲坑、動物坑、木器坑、泥俑坑等,其中以樂器坑、車馬坑的發現最為著名。樂器坑是漢代考古史上發現的第一座完整的實用樂器陪葬坑,出土編鐘一套計19件,保存完好,聲音洪亮,被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譽為“漢代第一鐘”;發現編磬六套計107件,比迄今所發現的西漢實用編磬總和還要多,為音樂考古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車馬坑出土的一、二號車,與陝西秦兵馬俑出土的一、二號銅車馬極其相似;而陪葬坑分層埋葬的現象尚屬首次發現,其中所包含的學術價值是非常大的,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洛莊漢墓正因為規模宏大,陪葬坑類型豐富,出土文物精品荟萃,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才能被評為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洛莊漢墓的墓主人根據出土的封泥等文物推測,應是呂後分封到濟南的呂國第一位國王呂台的墓葬。
危山漢代墓葬及陪葬坑
洛莊漢墓發現後不久,2002年底,在章丘危山又發現一處重要的漢代墓葬及陪葬坑等,隨即進行的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兩座陪葬坑。坑內埋藏著總計約200余件排列整齊的彩繪陶兵馬俑和陶車、侍女俑等。2003年上半年對整個區域進行了密集鑽探和重點發掘,結果發現三座陶窯和10座墓葬。三座陶窯位於危山半山腰,從出土的大量車馬俑的殘片及少量陶模具看,這是一處為該陵區燒制陪葬品的窯址。危山應是一處有規模布局的陵區,其墓主極有可能就是西漢濟南國國王劉辟光。
除此之外,濟南還有許多歷史問題講不清楚,還沒有得到解決,其中最好的材料就是地下文物出土資料,因此,我們要愛惜和保護好這部地下文獻。
(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崔大庸
山西省汾西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山東大學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濟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長,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省考古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政協委員,濟南市政協常委。主要科研成果:主持發掘各類墓葬遺址近百處,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主持或參與發掘的章丘洛莊漢王陵、章丘危山兵馬俑坑、長清雙乳山漢墓、長清仙人台周代墓地等被評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近幾年帶領市考古所的全體同仁,大面積發掘了濟南古城區內的多處遺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濟南的“城市考古”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先後獲“泉城十大傑出青年”、“濟南市拔尖人才”、 “民盟中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濟南市政府記二等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