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國明清建築中的色彩藝術
日期:2016/12/15 1:22: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摘要: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發展 的過程中, 中國 建築色彩始終煥發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現、觀察、創造、欣賞著缤紛絢麗的色彩世界,而且通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建築色彩的認識和運用。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築;色彩
“彩色之施用於內外構材之表面為中國建築傳統之法。雖遠在春秋之世,藻飾彩畫已甚發達,其有逾矩者,諸侯大夫引以為戒,唐宋以來,樣式等級已有規定。至於明清之梁棟彩繪,鮮煥者尚夥。其裝飾之原則有嚴格之規定,分劃之結構,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綠與純丹作反襯之用,其結果為異常成功之 藝術 ,非濫用彩色,徒作無度之塗飾者可比也。……蓋木髹漆為實際必需,木材表面之純丹純黑猶石料之本色;與之相襯之青綠點金,彩繪花紋,則猶石構之雕飾部分。而屋頂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則,莊嚴殿宇,均限於純色之用。”從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史》中對於中國傳統建築彩色之施用的論述可見中國建築雖名為多色,但建築施色卻重在有節制的點綴,氣象莊嚴,雍容華貴。“色調以藍、綠、紅三色為主,間以墨、白、黃。凡色之加深或減淺,用疊暈之法。其方法亦自唐至清所通用也。”《營造法式》對於中國建築彩畫制度的闡述不僅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築對於顏色選用的考究,而且精辟地 總結 了中國古建工匠們精湛的建築施色技術。中國建築的色彩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視覺、藝術形式和美學追求獨樹一幟,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在世界建築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明代建築色彩 藝術 :鼎盛時期的開始,濃重悅目、細致華麗
明朝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明太祖的休養生息政策極大地推進了明代手 工業 的生產,手工業技術突飛猛進。明初立國南京,建築主要仰賴江南工匠。永樂移都北京,北京宮苑建設,以南方工匠為主。形成了嚴謹、工麗、清秀、典雅的明代建築風格,頗具江南藝術的風范,只是經過皇家貴胄的渲染,明代建築體量宏巨,色彩濃重。雖更改了江南雅淡之風,但其根系,實與江南建築相近。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房屋的主體部分,亦即經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格下陰影部分,則用綠藍相配的冷色。這樣,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悅目的對比。 本文由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建築色彩的施用,在中央集權的明代封建君主制下仍然受到等級制度的限制,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築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磚牆瓦頂,梁枋門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顯得十分雅致。
明、清時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築在元代的基礎上進一步 發展 。寺院建築由於有一些比較完整定性的裝飾手法,這就使寺院中許多建築的外形有著共同的藝術特點。牆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築顯得雄壯結實,檐口和牆身上大量的橫向飾帶,給人以多層的感覺。這些特點在藝術上增大了建築的尺度感。在色彩和裝飾上則采用了對比的手法。教義規定:經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紅色,白牆面上用黑色窗框,紅色木門廊及棕色飾帶、紅牆面上則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飾帶,屋頂部分及飾帶上重點點綴镏金裝飾,或用镏金屋頂。這些裝飾和色彩上的強烈對比,有助於突出宗教建築的重要性。
明、清時期的伊斯蘭教建築以維吾爾族的禮拜寺和瑪扎為代表。這類建築窗戶棂條的組合使用了各種精巧的幾何紋樣。維吾爾族建築裝飾的種類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磚、石膏花飾、彩畫和窗戶棂條的組合,多種裝飾往往綜合使用,形成華麗細致的藝術氣氛。
2 清代建築色彩藝術:建築色彩的顛峰時期,油漆彩畫盛行,施色走向復雜化
清朝統治者入關後,封建君主制進一步加強,皇權更為鞏固。手工業生產水平比明朝有較大提高,規模更加擴大。在此背景下的清代建築色彩的施用越來越復雜,其色彩功能突出裝飾性,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畫”。圍繞彩畫形成了一系列與建築文化相關的內容,彩畫的功能演化成裝飾。清代後期,等級制度使建築顏色兩極分化,藝術表現寓於內容要求。清代官式建築以金龍合玺為最榮貴,雄黃玉最賤。宮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強烈;依次為壇廟、陵墓、廟宇,色彩的強烈程度也遞減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最簡單,其建築一般不施彩畫,即使有的也只在梁枋交界處畫“箍頭”。清代台基一般為磚石本色,重要建築用白色大理石。如北京紫禁城的顏色是紅黃色的,與紫禁城相聯的周圍一些重要建築都是紅色,屋項則呈現綠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築顏色大多是灰色。清代琉璃瓦的使用極為普遍,黃色最尊,用於皇宮及孔廟;綠色次之,用於王府及寺觀;藍色象天,用於天壇;其它紅、紫、黑等雜色用於離官別館。
明清建築裝飾,是 中國 古代建築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許多規模宏大的宮苑、陵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很出色。建築裝飾風格沉雄深遠,映射出了明清全盛時期皇權的聲威。直到清代中葉以後,建築的裝飾圖案或彩畫生氣才開始低落,唐宋裝飾的風采已經蹤影皆無,由於過分追求細膩而導致了瑣碎和缺乏生氣的局面。
3 結語
雖然中國古建築色彩藝術經歷了從開端、發展到鼎盛,既而又從鼎盛走向衰落的艱辛歷程,但是縱觀中國古建築色彩和彩畫藝術的發展裡程,仍然可見中國建築色彩藝術極好地诠釋了華夏子孫的審美觀:一是藝術表現寓於內容要求。中國建築色彩首先表現在建築登記和內容上,處於至高地位的宮廷建築色彩最為強烈,壇廟、陵墓、廟宇的色彩較次之,普通居民建築的色彩則非常單一;二是多樣寓於統一。中國古建築的色彩不論其復雜華麗程度,都會基於一個統一的色調之中,那就是宮廷建築以紅、黃的暖色調為主,天壇以藍、白色調為主,園林則以灰、綠、棕色作主色調;三是對比寓於和諧。由於建築裝飾色彩基調的高度統一,中國古建築不論色彩多麼的大膽、明快、強烈,盡管許多的互補色、對比色會在同一座建築中同時出現,而且對比十分強烈,但這種豐富的建築施色法不僅沒有使中國建築顯得雜亂無章,反而使其和諧的基調更加賞心悅目,耐人尋味。
英國學者P.L.格列高裡曾在《視覺心 理學 》說過:“顏色知覺對於我們人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在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建築色彩始終煥發著神奇的魅力。人們不僅發現、觀察、創造、欣賞著絢麗缤紛的色彩世界,而且通過漫長的時代變遷不斷深化著對建築色彩的認識和運用。中國古建築色彩藝術曾給人們展示了難以磨滅的視覺空間,面對當前中國建築日趨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面對外來建築文化的洗禮,面對本土傳統建築文化的日漸飄搖,系統地重拾中國建築室內傳統裝飾元素,讓日漸冷漠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彩裝重現,重新賦予人類的情感,讓建築和空間與人交流對話是沒一個建築裝飾設計者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