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泉州西街如廁遇難題 古建築專家:技術上可解決

泉州西街如廁遇難題 古建築專家:技術上可解決

日期:2016/12/15 1:20: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清晨,西街片區幾個公廁前,總能瞧見有阿婆提著一個尿桶,從遠處走來。小巷的家長裡短中,則常上演廁所“爭奪”戰:搶不及的,就得趕緊奔向公廁。

10年前,就有市民唏噓,城裡竟然還有市民過著馬桶倒屎尿的生活。10年過去了,如廁的各種囧態依然每天在西街上演。為改善生活條件,許多民居自建衛生間,也給西街的地下管網帶來隱患:有時污水會堵住管道,惡臭四溢。

記者調查得知,沿街小街巷樓棟間隔距離短,管道走向不能明確,西街片區的排水管改造遲遲未見大進展。這樣的難題背後,是否有破解的空間?泉州市古建築專家蔣欽全提出,上述難題可以在技術上得到解決,建議政府可以分區域推廣。

【西街囧態】

2平方米衛生間 4戶人家排隊用

深冬,清晨7點的西街剛剛蘇醒。井亭巷公廁前,一位頭發花白的阿婆提著尿桶,顫巍巍地從遠處走來,將污穢物倒入“倒糞點”。時不時,也有人穿著睡衣,匆匆來上廁所。

西街149號,10多戶人家陸續醒來。許碧珍探出頭,過道裡的小小衛生間外果然和往常一樣排著隊,不時有人在門外喊著快點。到屋裡披了一件外套,許碧珍自覺地往外走,步行10多分鐘到附近的公廁去解決。

“有什麼辦法,”許碧珍笑了笑。家裡空間不夠,這個不到2平方米的衛生間還是4戶人家一起集資建的。早上年輕人要上班,肯定是要避讓的。“樓上6戶還都沒有衛生間,都得往公廁跑,我們已經很幸福了。”許碧珍說,隔壁有一戶鄰居沒有衛生間,有時,屎尿就包在塑料袋裡直接扔出來,實在惡臭。前幾天,終於安上了衛生間。

廁所問題不解決 旅游如何發展

西街老金鐘潤餅菜店,老板娘曾玲玲烙著餅,不時有游客來咨詢哪裡有公廁。“廁所問題沒解決,旅游怎麼發展得起來。”曾玲玲說,西街沿街的商鋪幾乎都沒有洗手間。人有三急,實在憋不住,就讓隔壁的幫忙看一下,到開元寺裡的公廁去解決。

以前,商鋪都是商住混用的。曾玲玲一家四口就睡在店後,備著一個尿桶。20年前,早晨6點多,社區聘請了專門的人員來收集污穢物。完了之後,家家戶戶直接蹲在門口刷馬桶,極為壯觀。10多年前,家裡經濟條件好了,他們買了房子,搬到新華路。

現在,常有游客跟她抱怨找不到廁所。曾玲玲說,如今西街片區倒是有幾個公廁,但都在巷子裡,街頭又沒有明顯的指示標志,很多人找不到。

網友“泉州64366”說,上回,他經過西街小廣場,碰到一對50多歲的夫婦問哪裡有廁所。那女的說,宣傳西街古街巷,原來這麼破爛,連一個廁所都找不到,外地人還要帶個導游來找廁所,不然內急也會急死人。
小巷道路狹窄 排水管難改造

早在10年前,本報推出關注西街整治保護系列報道後,就有市民評價,城裡竟然還有市民過著提馬桶倒屎尿的生活。

昨天,記者走訪發現,隨著經濟條件好轉,部分居民對房屋內部進行翻修後,大多重新建了衛生間。但因為空間問題,幾家人共用衛生間的現象屢見不鮮。實在沒條件改造的,依然只能一大早提著馬桶去倒糞點。

但即使是設了衛生間,用三化廁的也不多。這些未經過統一規劃的衛生間,是否直接接入排水管,也是一本糊塗賬,對地下管網及西街片區的排澇,是否會造成影響,成了部門和居民關心的關鍵問題。

對此,鯉城區住建局相關人士說,目前老城區排水系統屬雨污合流,大多衛生間的污水最後可以流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影響並不大。如今的排水管一般都是塑料的,管壁光滑,廁所直排入排水管容易沖洗。但西街內沿途共有二三十條小街巷,排水系統多數都是暗溝,這種老式的暗溝,久而久之容易淤積,從而形成堵塞現象。他們日常巡查中,多少也遇上管道堵塞的類似事件。或是有市民舉報的,他們都會及時前往清淤處理。

既然有隱患,為何部門遲遲不行動?記者獲悉,小街巷道路狹窄,樓房與樓房間隔小,管道埋線需要深挖,擔心挖到地基,造成房屋坍塌,走向不好確定,部分並不符合目前的改造條件,成了滯阻的最根本原因。

【出路探討】

古建築專家:技術上可解決難題

西街片區小街巷的排水管道,真的動不得?泉州市古建築有限公司董事長、泉州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第六代傳承人蔣欽全認為,可以通過技術得到解決。建築上有一個“偷梁換柱”的說法。如果怕挖到地基,可以從不重要的區域入手,然後在地基上挖一個洞,管道從中穿過,並不會影響到房屋架構,也不會出現坍塌。

至於現今西街民居衛生間沒有經過系統規劃的問題,盡管現在還沒出現大的管道淤積,但未來仍然存在風險。他建議,在民居、民宅的空間,還是要新添一些沉澱池,污穢物經過處理後排出,減輕堵塞的壓力。考慮到現有民居大多面積不大,空間可能不足的問題,他建議,可以采用合建的方式,節約資源,或者由政府出面協調,統一在片區選取幾個角落建大型沉澱池,將現有直排到管道的壓力分散出去。

蔣欽全說,不管是徹底改造排水管,還是建大型沉澱池,工程量比較大,需要較多的資金。但基礎設施就是西街的門面,只有先把門面做好,才有資格談西街未來的發展。資金方面可以采用多方籌措的形式,或者先選取一小塊片區進行試點,由政府、公眾、企業等多方出資,效果好的話,再對外推廣。

他說,蘇州、周莊也曾有不少如西街片區一樣的古民居,它們都可以改造,泉州為何不可?泉州應該多邀請專業人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發掘引入一些先進的經驗。

政協委員:地下工程由政府統一指揮

泉州市政協委員孫亞宏同時還是泉州市文管所負責人。他認為,從文物保護角度來看,文物維修在不破壞外觀風貌的前提下,允許居民為改善生活條件在內部設施上做一點改造。

泉州天後宮的兩個走廊處就設了公用廁所,整體風格和文物協調,並沒有破壞建築格局,如果不是標志牌指引的話,很多人不知道那是廁所。這一點值得西街的民居改造時借鑒。

在他看來,西街要改造,並不算什麼有難度的大事。如今很多地方都有先進的例子,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等。西街保護,並不應該是原裝不動地保護下來,而更應該去保護精華,去其糟粕。就以如廁來說,如今都是靠民眾自己去建,給排水管造成很大的壓力,這些一定要統一指揮。


他建議,對於基礎設施,地下的管道和排水,一定要交給政府來統一引導、指揮;至於地面上的,則可以靈活處理。具體而言,政府應該要先出台政策,制定哪些是重點,要重點保護不能破壞;哪些是沒有價值的,排水管改造可以先從不重要的地方先做。與此同時,針對不少市民期待西街拆遷一事,他認為,可以發動有意向的開發商認養文物,與這些古民居的業主置換商品房。

這些古民居也不能由開發商隨意維護、開發,可以由政府明確提供幾個有資質的專業公司來負責,也可以較好地解決現有基礎設施較弱的問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