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長城違建被拆但仍留痕跡藍色噴漆附著古牆上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長城違建被拆但仍留痕跡藍色噴漆附著古牆上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

日期:2016/12/14 21:28: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字三號敵台”,長年受到劇組青睐,成為借景拍戲的理想之選。今年5月進駐的某電影劇組,拍完戲後一走了之,留下大規模建築道具,嚴重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風貌。《法制晚報》曾在10月12日曝光了此事。
  記者近日回訪發現,此事在本報曝光之後,道具違建已被拆除,長城又回歸了安寧與滄桑。但不知同樣的問題,未來是否還會重演?
  事件回放 長城腳下的“舊病復發”
  在北京市門頭溝區西部的山口要隘,分布著十七座長城敵台,構築起明清兩朝京城的側翼防守。這些敵台修造於明隆慶五年至萬歷三年(1571-1575),以“沿字×號台”區分命名,與古代軍事重鎮沿河城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字三號台,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沿河口村,是門頭溝長城的重要組成。早在2013年10月,一個劇組在三號台周圍搭建了亭台、木梯等道具,拍戲結束後一走了之,直到一年之後本報對其進行曝光,廢棄道具才被拆除。然而好景不長,今年春季,又來了一撥電影劇組。
  雖然是不同的劇組,卻有個同樣的毛病,和他們的“前輩”做事風格一樣,完工後留下一堆“爛攤子”沒人收拾。變本加厲的是,這次的道具建築規模更大,對古跡風貌的破壞更加嚴重。一座假城樓拔地而起、蜿蜒的“城牆”與敵台連接,看上去十分古怪。
  今年10月12日,本報以《長城風貌再遭劇組破壞》為題,對此事進行了曝光,沿河口村村委會主任唐巨和透露,該劇組今年5月份進駐沿字三號台,6月份離開。
  村裡收了他們7000多塊錢,但並未看到文物部門的批文,也沒要求他們離開之前要恢復原樣。
  現場回訪 廢棄道具已拆但不徹底
  近日,記者回訪沿字三號台,看到現場違建已被拆除,長城又恢復了歷史原貌,但仔細觀察,這些劇組留下的烙印,卻難以徹底消除。
  記者注意到,雖然違建被拆除了,一些痕跡還是很難消除。三號台的一側城牆,劇組布景時留下的藍色噴漆,牢牢附著在古牆上,看上去格外刺眼。這些漆痕難以清洗,原本古樸的敵台建築,好似被人噴上了現代塗鴉。
  在敵台周圍,道具留下的木頭渣子、碎片,散落得到處都是,也沒能得到清理。而仔細觀察,前一個劇組留下的圖騰、文保碑上的膠條,已經過去了兩年,也未能得到徹底清理。
  據記者了解,清除工作並非劇組所為,而是當地政府組織人手來為其清理。記者還了解到,在此拍戲的系某電影劇組而非電視劇劇組,拍攝的是一部抗戰題材的電影。但其在長城腳下拍戲,卻並未向文物部門報批。
  本報會繼續關注這裡的變化,關注舊病是否還會復發。
  追蹤
  記者已就相關問題舉報
  據記者了解,門頭溝文物古跡繁多,曾有不少劇組到此借景拍戲,如《投名狀》、《甄嬛傳》都有經過行政審批程序,從而保證了文物的安全。但也有一些劇組,借用文物或在文物保護范圍內進行拍攝活動,卻並未進行報批,甚至造成不良後果,如被本報兩次曝光的“沿字三號台”。
  《文物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但以門頭溝區為例,區域面積大、文物數量多,僅憑區文物部門的人手,難免出現巡查漏洞;“沿字三號台”所在的齋堂鎮沿河口村,鎮與村兩級政府,也未能履行法定義務,同樣的問題才會反復出現。
  今天上午,記者致電12359(文物違法全國統一舉報電話),反映國保沿字三號台從2013年至今反復遭劇組破壞歷史風貌的情況,建議政府部門落實依法保護文物。
  工作人員表示,會就記者的陳情建議,在60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