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陳家堡長城:城磚50元一塊曾有外國游客開車來買磚

陳家堡長城:城磚50元一塊曾有外國游客開車來買磚

日期:2016/12/14 11:24: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八達嶺西南10公裡外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陳家堡村,村邊的山上有一段與八達嶺長城相連的明長城。     公元1644年,李自成正是突破這一帶的長城防線,一舉攻下北京城覆滅明王朝,對“闖王”而言,陳家堡長城價值連城。而這段殘破的長城,對當地村民來說,除了曾經作為建築用磚,已經毫無價值。最低50元,游客就可以從村民手中購得一塊明長城磚。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告訴記者,京津冀地區的明長城,是現存最好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長城。但是除了家喻戶曉的八達嶺、居庸關、金山嶺、山海關等景點,大量尚未進入旅游開發視野的長城缺乏保護。“長城是偉大的,而長城的每一塊磚又是很普通的。我們保護長城應該整體保護,不能捨棄一磚一瓦。”     毛驢加人工 拆長城建房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京藏高速公路八達嶺段異常擁堵,不過陳家堡的名氣遠遜於八達嶺,這裡並不擁擠。從京藏輔路轉向南,進入外石路,途經隸屬於北京的裡炮、幫水峪兩座村莊,當山勢漸漸陡峭起來,便是陳家堡了。     與北京僅一線之隔,這裡除了行政區劃屬於河北,山、林、農作物甚至村民的口音,都與相鄰的北京村莊並無二致。長城當然也一樣,都是守衛“京師”的明長城。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一路所向披靡,直達有“北門鎖鑰”之稱的八達嶺。守衛在此的明軍,利用陡峭地勢和堅固工事,發起猛烈反擊,李自成率軍久攻不下,自己還身負箭傷。正一籌莫展之際,當地人獻計,距離八達嶺不遠,還有一處關隘“石峽關”,那裡守軍較少。這個“石峽關”就在八達嶺與陳家堡之間。李自成當機立斷,越過陳家堡,攻下石峽關,得以繞開八達嶺,最終直取北京城。     坐在村頭的大樹底下,50多歲的陳涵國(化名)正在和老伴一起晾曬杏仁,這是懷來的特產。山杏已經爛熟,陳涵國粗糙的大手,無需太用力,就將果皮果肉與果核分離。果皮果肉都是無用的部分,丟在田邊堆肥,幾大筐山杏只能收到一小筐杏仁。“賣不了多少,賺個零花錢”,老陳說,山裡長不了什麼值錢的東西,村裡的主要收入還是外出打工。     山上的長城呢?“想玩自己爬去吧,沒人管,不要錢。”對陳家堡的村民們來說,現在的長城與山上的草、樹、石塊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倒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城上的磚被廣泛用來建築房屋。     據說最開始拆磚是當時生產隊有組織的行為,還可以計工分。老陳說,拆長城搬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想蓋房,“一沒磚、二沒錢”。從山腳下的村子到山脊上的長城,即便是現在也沒有鋪好的道路,都是“羊腸小道”。毛驢是主力運載工具,一頭毛驢一次可以馱6塊磚,一個成年人一次可以背2塊磚。上山下山把8塊磚運回村,至少得兩個小時。有長城愛好者統計,村裡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房屋至今還能看見明代長城磚。     就在院牆的一角,陳涵國隨手指了指,一堆紅磚壓著的最下層,幾塊長條狀的青磚就是長城磚。“現在早就沒人用長城磚了,有紅磚,誰還用那個?”老陳說,最近幾年村子裡翻新房屋,長城磚又被拆了下來,堆成圍牆,或者就干脆丟在院外。     長城不開發 村民不關心     只有登上陳家堡這段野長城,才能體會到當初村民們拆長城的決心有多強烈。     路隱藏在亂石和植被之間,時不時出現的飲料瓶,間接起到了導覽的功用。從村裡舉目望去近在咫尺的烽火台,實際上需要近一個小時的攀爬才能抵達。起伏曲折帶來的艱辛,在腳踏上烽火台的那一刻,就被成就感取代。由於大規模的拆磚,離村最近的幾座烽火台,外牆已經不見蹤影,只剩內芯。郁郁蔥蔥的山脊上,蜿蜒的明長城依然雄壯。站在被拆毀的烽火台上往山下望,安靜的陳家堡村呈現出磚紅色。     村裡人不再關注長城,除非有外來的游客。因為沒有開發,野長城始終只能吸引零星的戶外愛好者和外國游客。“前幾年,有一個公司想來開發,說要投幾個億,可是縣裡好像不讓開發,後來就沒信兒了。”陳涵國說,與近在咫尺的八達嶺鎮相比,長城給陳家堡帶來的收益十分有限。村裡有三個農家樂,規模都不大,有一家專門承接外國游客,收費標准也不高。吃飯,30塊錢一位;住宿,一晚上的床位費也是30塊錢一張。有時候,外國游客在山上扎帳篷,連床位費也省了。     50元一塊磚 喜歡就拉走     村裡人很不理解,“老外怎麼就喜歡野長城?”但疑問歸疑問,現實是老外能給村裡帶來一點收入。     有時候,游客會提出來購買長城磚的訴求,“他們自己不肯搬下來,想讓我們幫他們背,沒人願意背,累。”不過,村裡那些不再有用的建築用磚,是現成的。村頭一家小賣部邊,村民楊大媽說,有外國游客開車過來買過,50塊錢一塊磚,再開車運走。問她還有嗎?楊大媽說:“有,你要多少?”     對生活水平遠低於八達嶺鎮的陳家堡村民來說,長城的意義就是這麼現實。     鄰近的八達嶺鎮裡炮村、幫水峪村,村民已經住上了漂亮的小樓,長城拉動起來的旅游經濟讓村民們得到實惠。而陳家堡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外出打工。陳涵國說,村裡的年輕人都去八達嶺和康莊打工,留下的全是老人。“八達嶺的老年人,‘新農保’一個月最少能拿300塊錢,我們這邊一個月55塊錢,沒法比。”     一個以長城為主題的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正在陳家堡北側開工建設,陳涵國說,“聽說是能居住,還能旅游,規模很大,一直建到我們村裡來。以後,我們也能搬進樓裡住了。”     百公裡長城 人手三五個     由國家文物局2009年公布的明長城調查數據顯示,現存的明長城牆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為良好,而74.1%的保存狀況較差。像陳家堡長城這樣的狀況,在京津冀地區比比皆是,陳家堡的狀況甚至不算最嚴重的。長城保護專家董耀會回憶說,他曾前往張家口野狐嶺一段長城考察,發現一段1000米的長城石梁,在三個月時間內被挖成了一條溝。“當地修路,找老百姓收石料,結果當地老百姓就把長城拆了,15塊錢一拖拉機賣給了修路的。幾百年的長城變成了修路的碎石料。”     雖然我國在2006年12月1日頒布施行了《長城保護條例》,而實際上執法力度一直十分薄弱,“很多小地方,一個縣才三五個文保干部。這些人要管全縣的文物,根本管不了一百多公裡的長城。”     陳家堡村的村民就對懷來縣和張家口市文保干部沒有印象。記者在懷來縣政府的網站上,沒有找到文物局這一設置。致電詢問張家口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表示,懷來縣的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現在由縣文廣新局下設的文體辦公室兼管。     董耀會說,在廣大的京津冀甚至所有長城的沿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密集,文保工作的覆蓋很難保證。“文保干部本身就不受重視,人手再不夠,長城保護就更難了。”現在,董耀會正積極推動民間力量保護長城,包括眾籌等互聯網手段也在嘗試。“我們在長城沿線的山村裡設置長城保護員,每個村一個人,每年給一定的補助。長城保護員還可以拍攝長城的照片,上傳到數據庫,對文物部門公開,協助他們監控長城的狀態。”

     (來源:北京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