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保護的歙縣經驗:讓歷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實
日期:2016/12/15 1:21: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安徽省歙縣自隋唐以來一直為徽州府(郡、州、路、府)治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展示地,是一個文化遺產大縣。2008年1月,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生態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效保護眾多歷史文化遺產,在徽文化的核心區內結出保護的果實,這是歙縣要交出的答卷。
讓歷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實
建於秦、築城於隋的歙縣,文化積澱厚重,有價值的古建築古村落星羅棋布。隨著歲月的流逝,不少古建日趨破敗,保護這些文化瑰寶,成為歙縣的一個難題。
歙縣斥資近3000萬元將縣城中和街、斗山街、打箍井街以及魚梁村(壩)等徽派特色鮮明的古街巷,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維修,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並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修繕了800余米古城牆。對古城施以“減法”,將行政機構和部分商業設施外遷,嚴控古城的商業開發。
徽州府衙歷時千余年,是徽州府的標志和眾多徽文化的物質載體。古城內徽州府衙的修繕工程,是歙縣乃至安徽文物保護的一個大手筆。設計投資近2億元的府衙修復工程占地2.4公頃,建築面積0.98萬平方米,須拆除周邊不協調建築近3萬平方米,工程量大而復雜。現完成投資1.7億元,工程接近尾聲,已修復南谯樓、儀門、正堂、二堂、知府廨組群、月台、穿堂,全面整治了壞境協調區,明弘治年間一軸五門格局重新呈現,與東、南谯樓和已修繕的古城牆連成一片,成為全國氣勢最宏偉的府衙建築群之一。府衙內將設立多個徽文化的展示陳列館。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古建專家傅熹年說:徽州府衙使用斗拱最多、建築規模最大、所用傳統工藝最為地道。
歙縣自2009年起,積極推進黃山市實施的“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工程”,迄今已通過多種渠道投入資金近7億元,納入保護范圍的24個古村落中已有19個古村落、170余幢古民居得到保護性修繕和整治,其中漁梁壩古村落已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許村雙壽承恩坊等一批國寶古建得到修繕。
另一種文化資源:非遺
歙縣有徽墨、歙硯、徽派盆景、木竹石磚雕刻等歷史久遠、影響廣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該縣在非遺的挖掘、梳理、傳承、弘揚上下了真功夫。
歙縣對非遺的保護,起步較早。2003年,該縣文化主管部門就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全縣開展地毯式收集、梳理,歷時3年,於2006年出版了100多萬字的《歙縣民間藝術》一書,開安徽全省之先河。該書分雜藝、舞蹈、戲曲、音樂、美術、傳說故事6個方面,對明清以來歙縣乃至古徽州民間文化藝術做了較完備的收羅和整理。2007年歙縣組建了非遺普查領導小組,再次組織人員進行為期一年的大規模普查,出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匯報》、《古歙音韻》、《徽派盆景圖志》和《歙硯》等書籍。
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該縣積極進行申報。目前該縣有徽墨、歙硯、徽派盆景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省級9項,市級26項。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4名,省級25名,市級27名。
為破解非遺保護中原有生態衰落、後繼乏人的普遍性難題,歙縣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一是盡可能為非遺提供展示展演的平台,使一些民俗文化項目重獲生機和活力,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促其發展。當地已連續成功舉辦7屆“徽州古城文化節”和其他區域性文化節。在此推動下,諸如《疊羅漢》、《麒麟舞》、《婚嫁》以及《綿潭戲》等流傳久遠的民間民俗文化節目得到復蘇和傳揚。
二是將一批傳統特色工藝向文化產業方向發展,進行生產性保護。通過設立歙硯一條街、徽州藝術品市場、鄭村花卉交易市場及非遺館等,形成規模效應和疊加效應。歙縣徽墨居全國之冠,現有制墨企業近20家,從業人員306人;歙硯生產企業148家,從業人員2712人,其中有不少年輕人。
三是通過職業教育、建立傳習基地等多種方式培養非遺傳人。依托地處歙縣的安徽省行知學校和歙硯協會,組建安徽省非遺教育集團和歙縣徽雕藝術學校,建成占地2800平方米,集實訓、展示、陳列等多功能的硯雕、木雕基地。這一在全國領先的職業教育方式已培養特色非遺項目傳人158名。同時在規模較大、技術力量雄厚的生產企業設傳習基地。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向中小學生普及地方非遺知識。通過民間文化社團、徽派特色工藝人才協會等途徑,不拘一格培養非遺傳人。
保護利用的雙贏模式
傳統文化資源在當下如何合理利用?歙縣的經驗是:前提是保護,而利用合理,反過來又可以促進保護。
以花費巨資修繕的徽州府衙為例,它不僅展示了徽文化的輝煌,同時又成為一個頗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觀。府衙裡設立的博物館、徽州名人館、傳統工藝館和民俗文化館等,拓展了徽文化的影響力,使保護、弘揚和利用得到好的統一。現在已經完成修繕和整治的19個古村落、170幢古民居有的已經得到合理利用,在凸顯文化價值的同時獲得經濟效益。這些古村落古民居有的成為攝影繪畫、影視拍攝、鄉村體驗、農業生態、文化創意等基地,有的成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徽州古城、漁梁壩古村、棠樾牌坊群、鮑家花園、雄村、昌溪、許村等有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落,被打造成特色旅游景區,其中國家級4A級景區3處。全縣目前對外開放的旅游點50余處,僅古村落古民居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
近年經挖掘、保護的非遺項目,在旅游業中也發揮出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各種文化旅游節上演,成為重頭戲和亮點。更有非遺項目直接走進了旅游景點展示,保護、傳承得到有機結合。
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要掌握好有度和適當,力戒一切向錢看。不利用,保護缺少驅動力,利用過度,文物易受損。歙縣文化部門如是說。
不畏艱難,自覺擔當
像歙縣這樣的文化遺產大縣,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體系,既是保護民族文化之根,也是地方經濟、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現實迫切需要。明乎此,歙縣縣委、縣政府自覺擔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該縣制定了系列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地方法規、規劃和辦法。通過項目拉動、財政投入、資源置換、社會投資等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如籌措近3億元先後修復竹山書院、鄭氏宗祠、五馬坊、徽州古城牆等一批國保單位,籌措近2億元修繕徽州府衙,投入7億元進行古村落古民居維修,設立年500萬元古村落古民居修繕專項基金等。築牢縣、鄉鎮和村三級文保網絡,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嚴厲打擊各種文物違法違規行為。積極推進博物館(紀念館)建設,做好館藏文物的數據錄入和展陳等。
文化保護的另一個關鍵點是群眾的積極參與。近年徽州文化生態的宣傳日益增多,群眾的保護意識、法制觀念、參與積極性顯著提高,尤其對非遺的保護表現出空前的積極性。
但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設難點尚多,如資金匮乏仍是一個制約瓶頸,與文化資源總量相比,目前合理利用程度不高,群眾的參與熱情還須提升,尤其是社會對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和迫切性認識不足。歙縣文化部門的負責同志說,決不能為已有小成滿足,文化保護的路修遠漫長,還須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