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城古鎮“抱團取暖”尋找出路
日期:2016/12/16 18:23:35   編輯:古代建築
新華網四川頻道1月10日電 為進一步貫徹“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四川”,保護發展名城古鎮,促進四川災後旅游文化持續發展,加快實施我省文化大繁榮和旅游大發展的指示精神,由省文化廳、省建設廳、省旅游局、省文聯,各歷史文化名城古鎮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發起並成立的四川省名城古鎮文化旅游發展促進會於1月9日在成都金牛賓館隆重成立,同時,名城古鎮發展出路與對策論壇的舉行,從更深層次研討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和四川災後旅游重建。
保護發展名城古鎮,激活新的增長極
四川省文化廳鄭曉幸廳長在會議中指出,我省歷史文化古城鎮歷史悠久,特色各異,以其獨特的魅力,形成獨特的長江文明和蜀漢文化,構成四川秀美山川的濃墨重彩,在中華文明發祥和傳承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同時,構成我省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體系,成為我省文化資源的富集區,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拓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創意靈感、創造資源和創新題材,為以文化為核心的主題旅游開發和特色旅游產品生產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資源,注入了不可替代的魂魄,有著無以形容的空間和前景。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談到,名城古鎮作為祖宗和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根系,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開發名城古鎮資源,成為了我們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嶄新的課題。
當選為首屆理事會會長的省人大原副主任張宗源表示,名城古鎮文化旅游發展促進會的成立,將更加有效的整合各種有效資源,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方向,緊緊圍繞著名城古鎮的保護和開發為政府當參謀,為名城古鎮添活力。
依托名城古鎮歷史 培育城鎮文化旅游
發展城鎮旅游,可以提升城鎮形象,擴大知名度,帶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帶動城市和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發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旅游,完全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帶動就業和農民致富,加快城鎮化發展。城鎮旅游的發展,依托城鎮的歷史文化、旅游收入的增加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廣大群眾的就業與致富,又促進廣大市民、村民對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的自覺保護,增強廣大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這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的具體體現。
四川省建設廳副廳長楊光強調,打造城鎮旅游一定要因地制宜,重視旅游項目的培育。風景名勝區所在的城鎮,應該使風景名勝區與城鎮旅游共同發展,有條件的城鎮大力重視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申報,全球旅游最火爆的城鎮和風景區,都是世界自然與或文化遺產地,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國家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申報,例如雲南、麗江、安徽宏村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城鎮。此外,城市旅游必須注重自身特色打造。有的城鎮歷史文化突出,有的城鎮民俗文化突出,有的城鎮自然景觀突出,有的城市工業生態農業,其旅游項目的打造都應發揮特色優勢。
專注整合品牌營銷,促進四川災後旅游重建
據了解,四川省名城古鎮文化旅游發展促進會由省文化廳主管的社團組織,其宗旨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業務主管部門和各級管理機關的指導幫助下,堅持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社會團體聯系黨和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當好黨和政府的參謀助手,有效運用歷史文化名城古鎮的文化旅游載體,大力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全面提升名城古鎮品牌的文化軟實力和旅游競爭力,推動災後重建,打造天府名城古鎮新名片,促進名城古鎮文化旅游交流與合作,促進名城古鎮健康、持續發展,促進文化旅游大發展大繁榮,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
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長陳加林欣喜的認為,促進會的成立將更加有利於協調各參與單位,緊密圍繞線路統籌這一旅游開發重大舉措,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抓住“旅游景區、旅游通道、旅游城鎮”三大環節,從“功能、形象、機制”三個層面入手,配套“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實現“整體、系統、標准、特色”四統一。更有利於將其旅游開發放在大區域、全線路的范疇之內,使之與旅游景區、旅游通道的建設相結合。實現旅游大發展的目標將更加現實。
自貢市副市長石岷嘉在會議中提出,自貢將延續歷史文脈,塑造人文品牌。泸州市副市長梁偉華也同樣認為,延續城市文花脈絡,在保護中持續發展。在此次論壇上,大邑鶴鳴鄉、青川縣青西鎮等有重大收獲。促進會的專家委員會十分看好三地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後勁,通過更加深入的溝通交流,分別被促進會列為“文化旅游發展調研輔導示范基地”。促進會將進一步輔導當地黨委、政府的理清整體發展思路,挖掘資源價值,並與社會資本對接,實現各名城古鎮的持續健康發展。與會代表非常贊賞促進會務實的辦會作風和服務提升價值的先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