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深處的保康,散落著一批古村落,它們在層巒疊嶂的群山中,因閉塞偏僻而保留著幾個世紀前村莊初建時的面貌。
為加強古村落保護與利用,更好地服務生態旅游試驗區的建設,保康縣委、縣政府從去年11月開始,組織專班對古村落進行了實地踏勘調查。目前,已初步篩選出24個古村落。
歇馬鎮白竹村形成於唐宋時期,現留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是吳氏莊園。該莊園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49年後武漢首任市長吳德峰的祖屋,現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氏莊園地處百峰石板嶺,始建於晚清時期,其四合院結構、雕花門窗、石質窗格、石階、防火牆、壁畫等都具有非常獨特的民居風格,大量的壁畫、石刻、木雕現仍依稀可見。專家考證後稱其為“中國鄉土古建築的活化石”。
馬橋鎮高橋河村形成於明代,村域面積約12.7平方公裡。現存原國民黨保安十七旅三團團長劉善初的故居。該古建築石刻栩栩如生,木雕生動形象,雖部分毀於文革,但古韻猶存。
形成於清代的古村落,有歇馬鎮官斗村、東坪村,後坪鎮九池村,龍坪鎮馮家嶺村。在這4個古村落中均發現清末年間以四合院為主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具有保康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精巧的建築工藝。房屋窗、梁、棟、廳都保存得比較完整,其磚木雕刻藝術非常精湛,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通過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來托物寄情。另外,村民在建築中特別善於利用本地的石料資源,把塊石、石板打造成石牆、石窗、石階、石門墩,並雕刻上栩栩如生的圖案,充分展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藝。除傳統民居以外,官斗村、東坪村還尚存道光、同治年間古墓,氣勢宏偉、外觀精美,官斗村古墓還有精致的圖騰石雕和書法雕刻,令人歎為觀止。
同時,該縣還發現了一些相對原始的生態型村落,如歇馬鎮油山村、後園村,黃堡鎮乍峪村,馬橋鎮張灣村。這些村的建築隨山就勢,村落布局自然,舊建築大量存留,農耕文化積澱深厚,既有古風古韻,又與自然山水和諧統一,村民相處和諧,村落恬靜美麗。《薅草鑼鼓》《黑暗傳》《巫音喇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
最具代表性的油山村因馬坡而聞名,馬坡是沮河源頭,重重大山阻隔了現代文明的沖擊,於不經意間保護了其古樸風貌。馬坡猶如世外桃源,農人出沒於田疇,隱顯於桑竹,古意與生機相融,人與自然相依。村內古老的農耕文化元素猶在,至今完好保存著傳統的土搾油坊、造紙作坊等,處處可見犁、連蓋、風斗、石磨等農具,生土壘牆造屋、石磨制豆腐、鐵鍋熬包谷糖等生產方式至今仍在延續。
此外,在古村落調查中該縣還發現了以龍坪鎮朱砂村、後坪鎮興隆坡村為代表的山寨遺址型古村落。朱砂村形成於明末清初。該村四圍群山簇擁,山陡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成為戰爭年間退守的天險。朱砂村現存古山寨5個,最具代表性的是黃龍寨和嚴景寨,均位於高寒山區,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上。黃龍寨東西通長約50米、南北通寬約35米,占地面積約1500多平方米。山寨全系塊石壘砌,外圈築有一周高大的石垣,其上修有巡道和垛口形防護牆。設有東、西寨門,東門陡峭難攀,西為主大門,門牆高聳,構築堅固。寨內布局錯綜復雜,房屋設置緊密有序。西大門上方嵌有一個題為“萬古流芳”的石匾,題首隽有“明嘉慶六年仲夏月、總守李仕珍題”。寨內大多房屋建築上留有房主姓名。說明黃龍寨當建於嘉慶年間,是地方百姓避亂的場所。嚴景寨位於一座險拔陡峭形如新筍的獨山,其南北長約100米,最寬處約40米。山寨建築全系就地開采石材構築,依形取勢沿山嶺圈築石垣,垣體高大堅固,上部多修有箭垛和巡視走道。寨內修築房屋近60間。建築布局雜而不亂,房前都留有通道,寨垣內相互貫通,層層設有梯道,宛若一座街市。
目前,該縣正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采取“一村一特”“一村一策”辦法,因村制宜,選擇多樣化的保護措施,把古村落保護開發納入全縣旅游發展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