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將完成景觀恢復 重現四樓環繞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將完成景觀恢復 重現四樓環繞

日期:2016/12/15 1:19: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記者自昨天召開的東城區“兩會”上了解到,東城區今年要啟動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完成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景觀恢復、陳獨秀舊居修繕保護、玉河南區河道整治和綠化工程,啟動長巷三條1號、臨汾會館等騰退修繕。 

  重現“一壇居中、四樓環繞”

  位於外城東南的左安門角樓,今年將啟動景觀恢復工程,明城牆角樓、前門箭樓、永定門城樓共同環繞天壇的“一壇居中、四樓環繞”的歷史文化景觀將重現。

  東城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修復內容包括東南角城台及角樓,並將角樓城牆向北側和西側分別延伸,將斷頭處理成階梯性殘損狀,以襯托角樓,更加突出地標作用及觀賞性。該項目占地面積約87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160平方米,總投資約5000萬元。 此前由於地下管線要整體改移,導致外城東南角樓恢復遲遲沒有大的進展。目前,外城東南角樓景觀恢復項目道路改移工作已完成,河道圍堰工作已經做完,開始做基礎打樁的前期准備工作。整體工程預計2015年10月份之前完工。

  6處歷史文化項目修復保護

  包括東南角樓修復,東城區今年將推進6項歷史文化項目的修復保護。

  通過建設與保護,玉河南區河道恢復項目將展現澄清下閘的歷史風貌和古代橋梁河道的建築特色和藝術,恢復玉河作為大運河重要一部分的歷史文化。

  該項目北起平安大街,向南然後折向東,達北河沿大街,全長約500余米,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引水工程、澄清下閘修復展示、景觀水系建設、園林綠化工程、市政改移工程和道路廣場鋪裝工程等。

  據悉,去年由市文物研究所對玉河南區進行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達825平方米,露出部分南岸河堤、水閘、雁翅、石橋、部分玉河河道以及近現代牆基及各種管線。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玉河南區的地下考古工作已經完成,正在根據考古報告編制完善遺址保護方案和河道保護方案。“修復的同時,還會完善市政設施,將改善民生、文物保護和景觀恢復有機結合。”

  東城名城專項資金支持項目——陳獨秀舊居的修繕工程已經完成過半,目前僅有一戶居民未騰退,騰退修繕完成後將用於公益展覽使用。

  清華寺前殿和大雄寶殿的騰退工作已完成,並完成磚木結構主體修繕,目前正在做最後的彩繪和油飾。預計2015年4月份,全部工程將完工。修復後,此處將作為公共文化活動室使用。

  長巷三條1號是東城區於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後新增的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目前該處騰退工作已完成,擬於今年啟動修繕工作。臨汾會館騰退修繕工作也有望進行。

  制定歷史街區管理辦法

  東城區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制定了《東城區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化管理該區歷史文化建築、景觀和風貌,制定“負面清單”。

  該辦法規定,不得在文物建築牆面違規設置戶外廣告、牌匾、標識、燈箱等,對開牆打洞等影響建築安全和歷史文化風貌的行為,涉及非承重牆的由區城管執法監察局進行查處,涉及承重牆的由區房管局進行查處。對在歷史街區保護范圍內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翻建工程構成違法建設、在屋頂或房屋外牆亂掛及堆放雜物、違法搭建建築物、增建地下室等行為,在辦法中都作了明令禁止。

  在該辦法中,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不再是單個部門的責任,各主要負責部門形成聯合機制。規劃、建設、文化、城管、房管、工商、商務、民防、消防、環保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管理工作。歷史街區所在街道辦事處負責本地區風貌日常保護管理工作,及時對街區內建設行為、經營行為以及空間形態、胡同肌理、院落格局等加以限制和管理。

  “這樣就能形成系統,推動從‘末端管理’向‘源頭治理’轉變,使歷史街區內的風貌保護管理得以規范。”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