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文物價值解讀

【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文物價值解讀

日期:2016/12/14 11:04: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座落在湖南省常寧市官嶺鎮江邊村(原新倉村)。位於省道320線常祁公路富貴站南下一公裡處,為常寧市西域邊陲,與祁陽縣白水鎮接壤。

  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正統年間。崛起於清嘉慶年間。繁榮於清鹹豐年間。民國時期有廢有興。新中國成立後,居民陸續喜新厭舊,二十世紀末,人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大都喬遷新居。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基本成了故居。新塘下羅家古建築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歷經滄桑,仍保留18棟舊宅,6000多平米房捨,祠堂、書院、民宅和作坊等不可移動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

  據《羅氏宗譜》記載:“先祖羅灏公,字魁梁,原籍江西吉安泰和縣。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軍功宦游湖廣,任千戶職衡州酃縣,因平瑤亂奉調鎮常邑………插標為地,繁衍生息”。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羅灏公血緣已傳五代,後裔繁衍人丁上百,庫銀充盈,始興土木建羅氏宗祠及宅第,石木工匠上百,苦力成倍搭配,工期三年。當年三石谷換一斤鹽,附近老屋塘村有一家尹氏佃戶,農閒時去廣東挑鹽與新塘下羅家做鹽糧交易,賺差價,便成了財主,其佃戶三年翻身成了地主。由此故事可知,當年新塘下羅家大興土木之盛況。

  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座落在四面環山的盆地中央龍脈腹地,背向西北,面朝東南,龍頭向右,龍尾在左,更有虎形山為背景。羅氏祖先選擇如此風水寶地創立基業,寓意“龍騰虎躍”。村前田野遼闊,務農可豐衣足食;村後一馬平川,習武可跑馬射箭。

  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前有兩口池塘,一口在羅家公祠左側,一口在祠堂正前方,稱月光塘,為當年主體建築施工前開挖。截祁陽石鼓園山脈流入的溪水,築羅家堰引水灌塘,用於施工拌料、日常生活、養殖魚蝦。夏日早晨,女同胞以水為鑒,洗發梳頭;傍晚,男同胞下塘洗澡,清熱納涼。以風水而論,月光塘恰似新塘下羅家村落的眼睛,天上日月星辰,雲霞彩虹,空中飛禽,陸地走獸,近處村貌,遠處山巒……盡收眼底。包羅萬象,集無限風光於一池,美不勝收。

  立定月光塘前田園小徑,凝視新塘下羅家主建築,整體布局以羅氏公祠為中軸線向兩側延伸,酷似一張“凹”形交椅,坐北扶南。極目羅氏公祠,深隧、莊嚴、肅穆,給人以族權神聖之感。

  近距離鑒賞古建築的外圍。牆體為青磚磨合,糯泥勾縫,白灰封檐,朱紅修飾,堅固而美觀大方。歷經五百余年風霜雪雨、烈日烤驗,仍巍然屹立,雄姿宛在。無論正門側門,一律整塊青石作枋。正門一對門墩,厚重古樸,刻有龍身獅首花紋,彰顯族權尊嚴。門額上雕塑一對麒麟戲繡球,出神入化,可惜在“破四舊”時被打砸。側門門楣上按左一、右一、左二、右二順序,依次雕琢蝙蝠、梅花鹿、鸺鹠、喜鵲圖案,“福”、“祿”、“壽”、“ 禧”,不言而喻。窗飾為磚雕窗花,獅虎雄踞,龍鳳呈祥,寶石花居中,心花怒放。屋面實木為梁,木條為椽,黛瓦仰臥為槽,俯撐為蓋。屋脊寶相花居中,屋角鳌魚尾上揚,氣勢恢宏。

  步入羅氏公祠大廳,通寬七間,深三進,高二層。各進以梯級分別向後拔高,給人以“登廟堂之高則憂其君”的使命感。大廳十柱鼎立,取深山原始古木為材料,柱圓枋直,斗拱骨架,粗壯而不失典雅,力挺五百余年而無絲毫松懈和腐蝕,可見古人力學造詣之高深,取材用心之良苦。梁柱浮雕,吉象凌空,祥雲翻騰,線條流暢,氣宇軒昂。祠堂內,天井對稱環繞,既“納天上之水,接天下之福”,又使“肥水不落外人田”。天井暗溝與橫屋宅第明溝相通,無論狂風暴雨,未有洪水泛濫之史記。祠堂內階沿均有屋檐蔭護,人丁沿階面串連公祠與鄰居,無日曬雨淋之憂患。

  考察羅氏祠堂及其相通的古民居,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是石雕與木刻。這裡是湘南古建築成就卓越的雕刻藝術的寶庫。公祠柱礎石為三段式結構,上為圓鼓形,下為正方體,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寓意柱礎石“頂天立地”。柱礎石貼地面為正四方形,中段立體等分為八面,寓意“四平八穩”。宗祠兩側的民居,無梁架,多為山牆閣檩。廂房與過廳,均為木板相隔。木質檻窗的木雕,既有湘南傳統的對稱美,亦有蘇州園林的不對稱美。既強調競相開放的浪漫,又崇尚“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含蓄。源於生活的“銅錢”被匠人鑲嵌為窗花的心眼,告訴人們做人的哲理:“外圓內方,剛柔相濟”。同一個版面的雕龍,既有“龍抬頭”,又有“龍回首”寓意做人得知進退。民居過廳牆上有一幅《靈猴賀壽》木雕,孫行者的音容栩栩如生。托“齊天大聖”的“齊天洪福”,閻羅不敢請,無常不敢催。其作者獨具匠心,表達了對主人“萬壽無疆”的祝願。

  新塘下羅家自鼻祖灏公創立基業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繁衍二十六代,子嗣三萬余眾,遍布蔭田、羅橋、板橋、宜陽、松柏、柏坊、新河、洋泉等地,現仍有近百戶人家堅守根據地,不離不棄。

  新塘下羅家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清嘉慶年間,羅氏後裔在村東修建新塘書院,方圓百裡的童子在此求學。清安徽巡撫唐訓方出仕前曾在此傳道授業。清道光、鹹豐年間,科舉進士、貢生、邑庠生、登士郎、修職郎、太學生等賢達貴人二十七位。這裡民風純樸,恪守《族規十則》、《祖訓十二則》。這裡的男人剛正不阿,闖衙門、贏官司,誓死捍衛家族權益。這裡的女人高風亮節,堅貞不渝。清光緒庚辰年季秋,一太學生為舅母七十誕辰賀壽,送匾牌一塊,1.1×2.8m,“勁節凌秋”四字熠熠生輝,至今歷歷在目。羅氏子嗣特別好龍,每逢春節舉辦龍燈會,每年三月三日,舉行“龍下水”儀式,聲勢浩大,歷史悠久。二O一O年、二O一五年,新塘下羅家龍隊先後參加常寧市首屆、第三屆舞龍大賽,兩獲金獎。

  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被周邊神奇浪漫的名勝古跡擁抱於懷。東有官嶺千年古樟,歷經滄桑,猶青春煥發;明清戲台,古韻聲樂,經久不息。南有油茶古道,青石鋪墊,從村頭延伸到對門嶺,路旁一株二百余年樹齡的油茶樹,枝繁葉茂,寒露霜降時節,油茶花盛開,宛如“鶴發”,茶果大紅大紫,仿佛“童顏”;南下二裡,有雙溪古堰,源遠流長,堰頭曾有水力加工作坊,碾米磨面,人流如潮。西有西塘水庫,一碧萬頃,煙波蕩漾,姿色不亞杭州西湖,其灌區渡槽飛架村頭,人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北有麥園半仙橋,千古傳奇,令人神往:

  遠古時,雙溪東流至麥園村泥灣,積水為潭,深千尺,兩岸懸崖峭壁,險象環生。赤腳大仙巡視塵世,憐凡人往返越潭艱辛,夜逐巖石拱橋於潭上。工程尚半,聞村雞報曉,大仙恐洩露天機,速回天庭。翌日,村民發現天工奇跡,乃聚人力、物力、財力,歷時一年,竣工另一半。殊不知,塵世一年,乃天界一日。第二天晚上,赤腳大仙來續橋時,已無所事事,乃點石為金。世人擊之,天籁之音,宛轉悠揚。時人遂將此橋命名為“半仙橋”。

  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是羅灏公及其後裔為羅氏門宗及世人創造的寶貴遺產。羅氏第二十一代傳人、常寧市油海合作社羅秀飛先生說:“保護家鄉歷史文化遺產,是我畢生的天職和義務,永不放棄。”自古建築群基本空巢以來,羅先生殚精竭慮,全權負責古建築群的修繕、保護、申報工作。二O一五年自籌並爭取上級財政資金共30萬元,維修古建築群危房瓦面,整治周邊環境,添置部分環衛設施。當年,衡陽市人民政府授牌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為省級傳統村落。二O一六年四月九日,衡陽電視台在《城市的眼睛》欄目中,對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作了專題報道。而今,新塘下羅家古建築群已申報國家級傳統村落,佳訊在望。來源:紅網綜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