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古城宣化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中,有一座以5條巨龍為主題圖案的磚雕影壁,俗稱五龍壁。五龍壁原是當地彌陀寺的一部分,該寺建於元初,毀於元末,明宣德年間重修,明代中期和清代早期擴建。彌陀寺在宣化近百座寺廟中名氣高、年代早、規模大,至今民間還有“先有彌陀寺,後有宣化城”的說法。彌陀寺如今僅存東跨院的正房和南房。作為寺的一個附屬裝飾性建築,五龍壁磚雕的具體位置就在南房的山牆上。這座影壁雕刻5條龍,是因為當時正值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初登大寶,宣府知府與彌陀寺住持為表示忠於新任皇帝,決定修建這座五龍壁。
這是一種山式影壁,坐東向西,磚雕仿木結構,通高5米,寬4.15米,下面是由上、下枋,上、下枭,圭角及束腰組成的須彌座,中間為磚柱、線枋子和方磚心。從方磚心向上,依次為雀替、枋子、護欄、斗拱、壓斗枋、飛椽和瓦頂。整體建築結構復雜,銜接自如。
五龍壁磚雕的主體圖案是雕刻於方磚心上的五龍圖。上方是朵朵祥雲,下方是滾滾波濤,其中3條龍以坐、升姿勢翻騰於雲海之中。兩條龍由洶湧波濤之中欲向空中飛去,起身之處濺起朵朵浪花。祥雲、波濤、巨龍相互呼應,彼此烘托,構成了一幅無比壯觀的圖畫。五龍壁磚雕中,除巨龍圖外,能夠獨立成畫的小型圖案還有61幅。須彌座中的束腰上雕刻著11種走獸,它們或蹲、或臥、或走、或跑,形象逼真。護欄上雕刻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猴子摘桃等共計14幅圖案,其中雕有猴子兩只、各種鳥類18只,它們有飛、有落、有游、有嬉。方磚心兩側雕刻有石榴花、荷花、牡丹花、蓮花等14幅花卉圖以及兩幅寶瓶圖。靜觀其畫,仿佛身臨世外桃源仙境之中,鳥語婉轉悅耳,花香沁人心脾,給人以回歸自然的感覺。斗拱上雕刻有團龍圖、法輪圖,脊上雕刻有兩條行龍。這61幅圖案與五龍圖相輝映,彰顯出五龍壁磚雕的宏偉壯觀。
整個建築采用磨磚對縫砌成,無論從構件還是從布局上看,都是非常合理的。整幅影壁采用了浮雕、镂雕工藝,將圖案凸顯出來,從而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給人以活靈活現的感覺,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