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國近代中外文化交匯的中心,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為上海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近代建築。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目前本市公布的四批優秀歷史建築共有632處、2138幢,合計480多萬平方米。
雖然上海各級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歷史建築保護,但仍然有不少類似上海總商會大樓的優秀歷史建築,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妥善養護,有的甚至成為“瀕危”建築。長期從事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的同濟大學李浈教授告訴記者,缺乏維修經費和保養技術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據介紹,現行的歷史建築保護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調撥資金進行維修和養護。但是,優秀歷史建築數量眾多,政府資金常有“僧多粥少”之困,導致一些已經掛牌的優秀歷史建築得不到及時的修繕和維護。“這是我們歷史建築保護工作所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之一。”
保護意識薄弱和技術落後也是某些歷史建築無法得到妥善維護的重要原因。國內對歷史建築的維護和保養工作起步較晚,學術界關於歷史建築保護的研究也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專業的學科,造成了我國歷史建築保護和開發的技術嚴重滯後於發達國家。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原因是,我們對歷史建築保護的理念上存在誤區:目前很多維護、保養工程只求速度和數量,不求質量。李浈告訴記者,國外的歷史建築維護工程,通常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這是因為工程師往往會按照建築本身的特點為其 “量身定做”維修方案,有的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然而在國內,歷史建築維護工程進行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很多都是在沒有研究好建築本身特點的情況下就著急動工。“維護工程不但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甚至可能破壞建築的原有結構——好心做了壞事,得不償失。”
昔日冠蓋雲集 今朝破敗不堪
市工商聯呼吁拯救“上海工商業搖籃”
在上海北蘇州河路470號,矗立著一座空置已久的大樓。從遠處望去,整座樓房殘舊不堪,俨然一座等待拆遷的危樓。看到這樣的情景,人們絕對不會聯想到,這座樓曾經是上海總商會大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並被認定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和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爬山虎“爬”進大樓
上海總商會大樓始建於1912年,由當時的各業會員先後集資18.8萬銀兩共同建造而成。記者從市工商聯保有的資料照片上看到,其門樓仿凱旋門設計,主體大樓周圍則是中式的庭院結構,西南角還豎有建造碑及碑亭,呈現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築理念。
然而,歲月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再加上長時間的空置,使這座曾經承載著上海總商會輝煌歷史的大樓變得破敗不堪。記者在現場看到,“凱旋門”的外牆剝落嚴重,不少細節處已經遭到損壞;主樓被加高了一層,上下風格極不協調;由於長期的空置,建築缺乏應有的維護,牆外的爬山虎甚至長到了室內……
如今,只有在近處仔細觀察,才能依稀見到當日雕梁畫棟的精致典雅。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和二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樣的現狀實在令人擔憂。
呼吁:拯救“上海工商業搖籃”
“每次去總商會大樓,看到這種景象,都感到很痛心。”上海市工商聯秘書長蘇霖告訴記者,工商聯歷屆領導的心中都很牽掛這座“流落在外”的大樓。
蘇霖頗為沉痛地向記者介紹,上海總商會大樓是名副其實的“上海工商業的搖籃”,它見證了上海民族工商業發展史和革命史:1925年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發生後,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游行隊伍就是從這裡出發;抗戰時期和建國以後,工商界的許多愛國行動也在這裡醞釀,比如工商界為抗美援朝而舉行的籌資聲援活動,比如公私合營;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盛丕華、榮毅仁(後任國家副主席),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陳叔通、劉靖基等也都曾在此工作和辦公。
為了保護這座見證了上海商會成長和發展、寄托了上海工商界幾代人努力和心血的大樓,市政協工商聯界別的11位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呼吁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
建議:改建“上海商會博物館”
根據大樓的現實情況,市工商聯在提案中建議,重新修繕上海總商會大樓,並將之建設成為“上海商會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此舉既可保護這座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建築,又可使公眾更加了解上海商會的起源和其在上海城市的發展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對公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蘇霖和委員們的建議得到了不少企業家的支持。據悉,已經有一些企業家表示,如果能收回這座大樓並用於建造“上海商會博物館”,他們願意從資金上予以支持。
讓歷史在歷史建築中復活
委員專家建言讓老建築變身博物館
在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優秀歷史建築該如何體現價值?在李浈教授看來,歷史是不可逆的,歷史建築也不可能重新回復到原先的用途上去,但我們可以結合歷史建築本身的特點對其進行開發利用,使它們的功能符合現代生活的要求,獲得新的生命力。這一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同。近年來不少學者、專家和政協委員在探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時都看到了同一個方向:讓歷史在歷史建築中活起來。
去年年中,市政協委員董波、陳江、趙國通、周育民、楊展業再度就上海歷史博物館的選址問題與本市有關部門進行了探討。據了解,始終處於“有館無址”尴尬局面的上海歷史博物館藏有3萬余件記錄上海城市變遷的珍貴文物。然而,由於沒有固定的場館,大量館藏品身分4處:匯豐銀行銅獅等文物存放在周浦的倉庫裡,圖書資料借放在上海廣播器材廠的一處辦公樓面,部分文物暫放在定西路匯中商務樓一個借用的樓面,還有一部分文物在東方明珠下的“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對外展出。
令人玩味的是,得知上海歷史博物館建設項目已列入本市“十一五”規劃之後,不少委員對該館的選址提出了“與其建新,不如改舊”的觀點:“利用有歷史積澱的舊建築改建為博物館,又省錢、又快、又有歷史韻味。”委員們還提出了外灘匯豐銀行大樓,江西路漢口路福州路間的老工部局大樓和市工人文化宮等候選場地。
“把屬於上海的博物館安置在屬於上海的歷史建築中,讓歷史在歷史建築中活過來。”在這些委員們看來,通過安置相應的博物館把既有資源盤活,不但解決了歷史建築養護資金匮乏的問題,而且讓內涵與載體得到高度統一,是對歷史遺產最好的保護方法,“‘十一五’期間,上海要新添100個博物館,這是一個最佳契機,我們應該把建設博物館和保護歷史建築有機地結合起來。”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世博會園區將率先探索這一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道路。“江南造船廠中的老建築能否成為中國近現代工業博覽館?中國早年的發電廠南市發電廠可否改建成依靠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發電的新能源展示館?”記者了解到,世博園區內大量老建築都有望變身成為博覽館。
李浈教授在認可社會力量在合法的基礎上出資保護開發歷史建築的做法的同時,還提出要警惕另一種傾向:破壞性開發。
他說,有些單位開發利用的方式方法不當,歷史建築很容易因此受到破壞;還有一些單位為了謀取利益,以保護開發歷史建築為名行破壞之實。我國應盡早制定並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制約破壞性開發行為。
據介紹,任何建築在建造之初對功能都有明確界定。以中國歷代民居為例,一般只供一戶人家居住的民居,建築負荷能力有限。但是,有些開發單位完全不考慮建築的自身特點和結構,盲目地對歷史建築進行開發利用——如將民居改造成餐飲、商業場所,使其負荷遠超設計能力,不但無法保護這些歷史建築,而且還可能對它們造成致命破壞,“後果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