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代龍窯排煙系統淺析

古代龍窯排煙系統淺析

日期:2016/12/15 1:18: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龍窯是一種建築在山地斜面的地上窯爐,因其形同一條匍匐的長龍,故名龍窯。中國南方地區多雨而潮濕的氣候,要求陶瓷窯爐的建造必須選擇干燥和易於四面散水的地形,所以窯爐往往在山坡、低崗、丘陵地帶選址建造,而這也是龍窯出現的重要原因。浙江地區是我國瓷器的重要發源地和主要青瓷產區。就目前考古資料,從德清瓢山夏代原始瓷的燒造到上虞東漢成熟瓷器的燒造成功,再到明末清初龍泉窯青瓷的最後衰微,歷代青瓷遺存連綿不絕,延續時間將近四千年。在此期間,龍窯也經歷了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本文擬以浙江發掘揭露的龍窯為主,並參考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發現的龍窯遺跡,對古代龍窯的排煙系統進行分析。

    關於古代龍窯排煙系統這一問題,筆者曾在《龍窯生產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有涉及。現結合新材料,對這一問題作進一步分析。

    在古代龍窯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窯頭和窯尾一般很難有較好的保存,尤其是窯尾的排煙室部分。其中原因,一方面窯尾部分地勢較高,又受到雨水沖刷、覆蓋土層較薄以及農業耕作的影響;另一方面,窯尾一般火力較小,溫度不高,以致燒結程度不強。此外,再加上年代久遠,反映到龍窯發掘現場,窯尾部分特別是排煙室,一般僅剩一些痕跡。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窯尾排煙室部分沒有煙囪的跡象。

    以浙江發掘出土的龍窯遺跡來看,至遲到東漢晚期以火膛、窯床和排煙室三大部分組成結構的龍窯已經基本定型,如龍游縣白羊垅漢代窯址和新近發掘的上虞禁山漢代窯址。兩座窯爐結構一致,尤其後者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東漢晚期龍窯。從發掘情況來看,兩座窯爐尾部均未有煙囪遺跡。其中前者窯尾殘留排煙坑和煙道4 個,其中1 個寬25、深35、殘高25 厘米;後者窯尾為長方形排煙室,高於窯床25 厘米,後底部有6 個排煙孔。另外從相對年代較近的龍泉窯發掘情況看,如雲和橫山周元代窯址、龍泉山頭窯和大白岸宋元窯址、源口元代窯址、大窯楓洞巖元明窯址等,其窯尾排煙室部分,保存相對較好,但從其保留跡象的復原圖,也看不出有煙囪的跡象。當然,排煙室確實起到了煙囪的作用,但與現代大家所理解的煙囪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定要把排煙室等同於煙囪,那就有所牽強。因為排煙室除了排煙還有控制排煙的作用,而且其高度也都與窯尾基本持平或者略低於窯尾,並沒有聳立於窯尾的景象。

    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窯尾保存較好,其後壁擋火牆尚保留有160 厘米高,煙道基本完整,排煙室的後壁離擋火牆僅20 厘米左右,且從後往前弧(圖一),從尾部保存的窯壁弧向趨勢,其建有煙囪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麗水碧湖一清代晚期缸窯(圖二),一直延燒到20 世紀80 年代,其窯尾尚保存,也沒有建煙囪,其排煙室結構與我們發掘的古代龍窯完全一致(圖三)。盡管近現代繼續延燒的龍窯已經大多有高低不同的煙囪,但從碧湖龍窯看,沒有煙囪也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也是龍窯本身具有的優越性。它利用了自然高差所產生的抽力,起到了煙囪的效果。此外,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筆者曾於文成縣發現一座龍窯,該窯於20 世紀70 年代還在延燒,產品主要是缸壇類,但其燒造溫度也都達到1200 攝氏度左右,其窯尾也沒有設置煙囪,據了解燒窯師傅也來自麗水碧湖。

    因而,我們發現不管是從已發掘出土的中國古代龍窯,還是延燒到現代的龍窯,均存在未設煙囪也能燒制成功瓷器的先例。這說明古代制瓷工匠們已經較好地掌握了龍窯的燒成技術,對龍窯的性能了如指掌。從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揭露出來的龍窯遺跡來看,該窯爐於尾部燒造大器,用增加投柴量的方式來提高窯爐溫度。我們在殘留的窯壁上發現有密集的投柴孔,較之前常見的投柴孔略密,兩孔之間距離僅80 厘米,較一般的1 米左右要小很多,從中可見其龍窯燒成技術的高度成熟。

    其實現代龍泉地區還在燒的龍窯與古代龍窯有一定的區別。以木岱口曾家窯場為例,其龍窯結構與發掘的古代龍窯基本一致,但在細部上,差別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排煙室部分。我們發掘的古代龍窯,僅窯室後壁的下部有煙道(圖四),而曾家窯爐窯室後壁除了下部有煙道外,在後壁的中上部還有幾排煙孔(圖五),用於排煙和控制火勢,經過不斷的調

試,達到最佳狀態,就基本固定了。而在古代龍窯和麗水碧湖的龍窯中,由於沒有後壁的多個煙孔,就需要在燒成時,不斷地在尾部調整火勢,所以不能有高的煙囪,而在排煙室的上方需要一個操作面(圖六)。一個是調試好以後,不用再多調整;一個是燒時不斷地調整火勢,兩者是有區別的。所以以現代龍窯多數有煙囪來判定古代龍窯一定有煙囪,就顯得過於簡單了。

   陳萬裡先生於1928 年訪問龍泉時,也清楚地記敘了當時龍泉地區龍窯的窯爐結構情況,“由明窯下來,順次參觀黃森發、黃德記、吳林記、鄭德記四窯。他們四家的建築,大體相同。稍稍差別的地方,就是有的在窯後最高部分,是有煙囪的,有的出火在下面,僅僅開了三四個孔穴,至於火門大概有二十個。”這也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民國時期龍泉的龍窯,除了有煙囪的,還有沒有設置煙囪的,也能燒成。日本濑戶江戶時代龍窯的結構與我國古代龍窯基本一致。其尾部排煙處理也是由與窯頂基本持平的排煙室來控制(圖七)。而明治時期一直延燒到1952 年的智惠治龍窯,其尾部也沒有煙囪,而僅僅有排煙孔而已(圖八)。越南地區延燒至今的龍窯,其尾部也未設有煙囪(圖九)。在實物資料以外,圖像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重要例證。日本《張州雜志》描述的19 世紀濑戶風景圖中,窯爐尾部沒有煙囪(圖十);韓國19 世紀著名風俗畫家金俊根的窯場情景中,窯爐也沒有煙囪(圖十一)。

    至於被大家引用,認為是有煙囪結構並以此來證明古代龍窯有煙囪傳統的福建浦城商代龍窯,從圖片和文字描述的情況看,其龍窯是洞穴式龍窯,即龍窯窯身是掏洞而成,這在福建地區是有傳統的,由於窯爐處於地下,燒成時其尾部必須要有一個出煙口,而其出煙口是從地底掏孔伸出地面的,所以其實這不是煙囪,而是煙洞或煙孔而已。就是說,發掘者展示給大家的浦城商代龍窯,其煙囪實為煙孔,是發掘者在發掘時把本該保留的窯爐上部、特別是煙孔周圍的土挖去了,以致留下了有煙囪的錯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