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評我評
日期:2016/12/14 11:47:0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新聞事件:日前,我縣修訂出台《桐廬縣古建築和歷史建築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切實加強我縣古建築和歷史建築的保護與管理,提高專項資金使用績效,讓古建築和歷史建築重現青春。
《辦法》明確古建築是指我縣建於1912年以前,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體現桐廬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或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教育意義的建築物。歷史建築是指縣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桐廬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且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保護點的建築物、構築物。
縣財政通過預算內外各種資金渠道籌措專項資金,用於全縣古建築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專項資金包括:縣財政預算安排資金,上級補助資金,公有古建築和歷史建築轉讓、出租、舉辦展覽獲得收益,社會各界捐贈和其他依法籌措的資金。對專項資金的支出,《辦法》明確可用於保護工程的方案編制、評審、造價編制、工程代理、招投標交易、維修、周邊環境整治、消防、安防、白蟻防治、保護檔案等費用。
●華雪芬(慢管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富春江鎮人民政府副鎮長):
歷史建築被稱為當地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古村落更是反映了一個村莊、一個街區的興衰變遷,是幾代人的歷史記憶和情感維系。這些年,我縣十分珍視境內每一幢歷史建築、每一處歷史遺跡,加強對古村落古建築的保護,為的就是讓人們在獲得金山銀山的同時,也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當然,修繕得再好的古建築,不能缺少住人的因素。如果把人全部趕走,留下一個白天游客鬧猛、晚上空蕩蕩的觀賞品,也是不能長久的,人在,精氣神在,房子也不會隨隨便便結網掉粉,甚至倒塌。這幾年的維修保護工作將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我縣歷史建築保護下來的同時,傳承了建築本身所蘊含的文物信息、文化價值,同時維修後的歷史建築大多得到了有效利用,給百姓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眾多的古建築保護下來之後得到了合理的利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如茆坪村胡氏宗祠、愛蓮堂等。在我縣古村落的歷史建築維修工程有效地推動了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吳軍龍(鳳川街道翙崗村黨委書記):
2010年,我縣出台《關於開展農村歷史建築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用5至8年時間對全縣保存較好,並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1000多幢民國以前的歷史建築進行搶救性維修,一場大規模的古村落保護建設行動在全縣拉開。翙崗村是於2011年展開了搶救性修復了嘉慶堂和康德堂等9幢房子,後來,又對43幢老房子進行防漏翻瓦等保護工作。在翙崗村,被列入縣級保護的古建築就有72幢,占地面積達23000平方米。而今,我縣《桐廬縣古建築和歷史建築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出台,真正做到了為我縣古村落古建築的發展保駕護航。翙崗村的保護發展,首先是請專家對古建築做了專項規劃,包括人行道改造,街面鋪設石板路以及污水治理工程等,以“保護第一,應保盡保”的原則,抓好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另一方面積極挖掘翙崗的歷史文化,探尋歷史名人足跡和古村落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古風翙崗”。
●長江(網友):
保護古建築便是保護人民千百年傳統的見證,不保護古建築便是自毀國家歷史文明的見證。古建築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瑰寶,它具有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多方面價值。從這個意義來說,保護古村落古建築是門學問。古村落古建築的保護,需要打造一個制度、文旅、公益、資金保障等方面相結合的完整生態鏈,單靠政府保護不行,也要靠社會組織和普通民眾廣泛參與其中,才能把力量真正發揮出來。
古建築保護需要全民參與,共同保護,要恢復其固有的原始感覺,積極保護古建築所處的環境,保護歷史街區,還古建築遺產一個原貌、原有的歷史價值等。記錄歷史,展示文化,載托靈魂,提供認同,增強自信,這就是古建築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沒有古建築,你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來源:君山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