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茶道申遺新進展:國家層面按申遺預備項目對待
日期:2016/12/14 11:14: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萬裡茶道申遺近期主要目標,是在2017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具備申遺資格,國家文物局已在國家層面將萬裡茶道與申遺預備清單項目的茶馬古道和蜀道同等對待。”昨日,在武漢大學召開的第四屆無界論壇上,省文物局副局長王風竹在發言中透露了萬裡茶道申遺工作的重要進展。
王風竹介紹,早在2011年底,省文物局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專門設立了“萬裡茶路”(湖北段)文化遺產專項課題;2012年7月又邀請萬裡茶道沿線省份的文物部門、專家學者,在湖北赤壁召開了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
2015年5月,萬裡茶道沿線8省文物部門在武漢召開萬裡茶道申遺工作推進會,組建武漢聯合申遺辦公室,並將在2017年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作為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任務。
王風竹說,萬裡茶道現存的文化遺產數量多、類型全,有城鎮、村落、會館、教堂、驿站、商鋪、外商辦事機構、茶廠、茶山、古道、橋梁、碼頭等類別,包括茶葉生產、加工、運輸、流通各環節以及與茶商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遺產,比如漢口江漢關、漢口東正教堂、羊樓洞明清石板街等,文化內涵豐富。
王風竹認為,相較目前國內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申遺項目,萬裡茶道申遺更符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這使萬裡茶道申遺在國家層面具有先天優勢;萬裡茶道申遺不同於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申遺,它是8省民間到政府的自下而上的行動。
他表示,萬裡茶道的申遺策略是中蒙俄三國跨國聯合,遺產類型為文化線路遺產,申報內容為支撐萬裡茶道文化線路遺產的不可移動文物。萬裡茶道屬於聯合申遺項目,因每個國家每年僅有一個申報名額,正式啟動申遺時,必要時可以考慮用俄羅斯或者蒙古的名額進行申遺。
王風竹指出,萬裡茶道在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前,必須在確定遺產點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提煉突出普遍價值,為編制申報預備清單文本提供支撐。同時,要針對遺產點進行必要的整治,還要適時開展與俄羅斯、蒙古之間的國際合作,共同打造申遺項目。
昨日論壇上,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天瑜指出,武漢近代建築極具文化價值,是世界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馮天瑜說,1860年代漢口開埠,武漢城市出現時代性轉型,西方建築在武漢出現,武漢近代工業、學校建築受西方影響,中西合璧的武漢裡弄建築也不斷湧現,可以說武漢是城市近代轉型的典型范例。
馮天瑜表示,歷史建築作為優秀文化遺產,能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如與萬裡茶道相關的漢口俄租界磚茶廠和茶商建築,見證武漢近代工業的最初起點;武漢大學民國建築,反映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建築思想;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工業建築,則是清末全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的見證。
馮天瑜認為,武漢近代建築文化遺產的存在,對如何認識城市,如何建設好城市,具有重要價值。城市規劃發展,不能“千城一面”,這樣不僅單調乏味,也缺少與本地歷史文化相適應的個性與文化內涵。
(記者萬建輝)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共享遺產委員會主席西格費瑞德·安德斯等國內外專家,介紹了有百年歷史的德國國際建築展在德國城市生態、文化塑造中發揮的作用,為武漢提供借鑒。
安德斯說,德國國際建築展源於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發展浪潮,最早是展示新建築材料、產品、技術,後來擴充到社會生態文化層面,公眾廣泛參與,學者、企業家都貢獻智慧和資金,提出建築與城市規劃的解決方案。
安德斯介紹,該展後來發展到以10年為一個周期,歐洲其他國家的城市也參與進來,舉辦的城市希望通過該展優化城市規劃,改善城市景觀。比如,德國魯爾工業區,過去生態非常糟糕,通過舉辦建築展,魯爾區改造成了綠色生態區。
會上,高級工程師、中信工程設計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粵梅也非常認同德國國際建築展,她說,這個展從最初單純的建築展,發展到現在都市再生戰略計劃。
關於武漢,郭粵梅通過德國魯爾區和漢堡兩個案例指出,武漢老重工業區不少,學習借鑒魯爾區進行建築展的形式實現轉型升級,很有必要。“漢堡的城市再生計劃是政府主導的,將廢棄的工廠、防空洞都保護利用起來,他們的城市改造不單是區域性改造,因為有政府參與,還引發機制的改革,這些也值得武漢城市文化遺產改造時思考”。
(記者萬建輝)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提出,城市發展也要通過包括歷史建築在內的文化遺產留住鄉愁。
阮儀三介紹,留得住鄉愁也是申請世界遺產的重要優勢,江蘇的周莊、同裡、甪直,浙江的烏鎮、南浔、西塘,六鎮2001年共同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2015年已增加至13鎮,繼有千燈、錦溪、沙溪、鳳凰等。
他認為,這些古鎮,有共同特征,即人與環境同處於和諧統一體中,中國人的“家宅”不僅供居住,也是對中國傳統“家”文化的承載和維系。在這裡,倫理社會的關系網絡由前庭延伸到街市,形成相互守望的鄰裡社區,有“工商協作、城鄉聯動”的經濟網絡,“戀土助鄉、心懷家國”的責任擔當,“安適和睦、詩意棲居”的文化家園。
阮儀三說,要在發展中守護城鄉遺產,留住“鄉愁”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同時,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必由之路。
(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