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老北京城“內九外七皇四”的說法

老北京城“內九外七皇四”的說法

日期:2016/12/15 0:45: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城的概念,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出現了,歐洲人管它叫“城邦”。在新石器時代,我國也早有城的說法,但那時並沒有完整的城牆,有時就是一圈壕溝。直到春秋時,城垣、城池出現,到戰國時,逐漸完善。這從墨子與公輸般的論戰中可以看到。

  北京城的出現,也就在那個時期了。先是周武王分封諸侯,封了個“薊”都。薊在哪兒呢?考古學家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有准確地定下是北京城的哪個方位,倒是“薊門煙樹”為薊門作了個詩一樣的诠解。“薊丘”卻有些說法,人家考古學家認定大概是廣安門外白雲觀牆外的那個高丘,據說挖出過不少的戰國陶片。不管在哪兒吧,總之,“薊都”是跑不了了。

  相映成趣的是燕都。自打房山琉璃河挖出了燕國城牆和墓葬後,似乎這已成定論。形成了北薊南燕的兩都。史載,燕國壯大後吞並了薊,於是“燕都薊城”之說延續下去。到唐,成幽州;到遼,成燕京;到金,成中都;到元,成大都;到明、清,成北京。

  從遼960年始,到今天,北京已稱為千年古都了。作為老北京人生活在十個世紀歷史沿革的古城,自然感到一種超然與空靈。它所形成的凸字形的外形,也許正是城垛的形象吧。呵,不說這些古董了。就說說我知道、見到的老北京的城牆吧。以清代建制而論,北京以城牆劃分,有宮城、皇城、內城、外城之分。宮城且不去管它,那是人家皇上住的紫禁城。從皇城算起,“內九外七皇四”的說法該是無誤的,所謂內九,是說內城的九個城門,外七,是說外城的七個城門;皇四,是說皇城的四個城門,關於城門,咱們改個時間聊,單說說這城牆吧。

  我來北京,第二處就是住在東直門城牆邊上。上小學那陣兒,功課少,放了學,就到城邊玩。窮孩子,沒別的玩兒,專門到垃圾堆上,撿那些破瓶子爛罐子擺弄著扔來扔去。那時候,東直門城牆很高,從牆根看不到牆頭兒。說來有歷史意義。那年是1948年。正趕上解放軍和平解放北京(那時叫北平)的前夕。我每天看見傅作義的騎兵在城牆上跑來跑去;有時還過汽車。聽人說,那城牆上頭很寬,可以並排跑兩輛大卡車。

  小時候,最大的願望是到城牆上玩玩。後來我家搬到南城,當時叫外四區,後改八區,離陶然亭很近。我和小伙伴們並不關心陶然亭的古跡和陵墓,一心要爬城牆。您還甭說,那一段通永定門的城牆,還真有個大破豁口,我們幾個愣爬上去了。那城牆上面除了雜草就是黃土。有時,我們幾個抬一塊大城磚,現在想起來,大概有五十多斤重,有的上面還刻著字,現在知道,那是官窯的印記。據說,燒磚的土都是黏土,要過好幾道工序,一個月燒一窯磚。陶然亭那時叫窯台,大概是燒磚的吧。窯是在北京,土可是從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運來的。當初皇上為了築這一道防御城牆,燒了四千萬塊磚,我都不敢想,是怎麼燒的!也好,為今天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古跡。拆城牆那陣可熱鬧了,很難拆。拆出的城磚蓋防空洞,壘小房,修河道,有的不知拉到哪兒去了。

  如今誰家要保存幾塊大城磚,甭說它的經濟價值,就說它的歷史和文物價值,那也夠可觀的了!甭管怎麼說,那是咱老北京的家產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