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平定縣僅存明代大院遭強拆

山西平定縣僅存明代大院遭強拆

日期:2016/12/15 1:21: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位於平定縣冠山鎮西關村的葛家大院,是平定縣僅存的一處典型明代民居建築,其建築布局、結構,乃至其本體附著的歷史文化藝術信息,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並得到了國家、省古建專家的認可。葛家大院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文物,已上報國家文物局備案登記,等待評級。然而就在10月10日,葛家大院的部分宅院卻被村委會拆除。


  10月15日,接到讀者反映後,記者當即前往實地調查。
 
  未獲“名分”已遭破壞

  記者沿平定縣學院西路走進西關村,一座古樸的宅院出現在眼前。村民告訴記者,這便是葛家大院。
 
  葛家大院始建於明末,由門廳、過堂、前院、後院幾部分組成。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風格含蓄,自成一體。院中的磚雕和木雕堪稱精品,最為珍貴的四款題額分別由傅山、祁隽藻、張元復和篆刻名家周亮工題寫。然而記者跟隨在大院居住的葛建華繞到大院後面發現,與保存相對完好的前院不同,主廳已被拆成一片瓦礫,東廂房只剩下斷壁殘垣,再也看不出昔日的面貌。
 
  是誰拆除了這座平定縣僅存的明代大院?葛建華告訴記者,10月10日上午,村委調來兩輛大型挖土機,對大院的主廳部分進行強拆。他聞訊後趕緊跑到現場,想要制止拆遷,結果被施工人員強行拖開,還被拉傷了腰椎,“葛家大院是文物,怎麼能說拆就拆呢?”
 
  據了解,事發前一天,平定縣文物旅游局已向西關村黨支部、村委會下發通知,要求暫緩葛家大院拆除工作,待進一步論證對其的保護措施後,再行開工。
 
  對此,陽泉市文物局局長董科明痛心不已:“葛家大院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文物,已上報國家文物局備案登記,等待評級。可眼下,葛家大院未獲"名分"已遭破壞,很多珍貴文物滅失,給歷史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
 
  遭強拆或因擋了回遷路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很多村民表示他們並不知道葛家大院屬於文物,只是說大院擋住了他們回遷的路,應該拆。“搬出來3年多了,一直不能回遷,到處租房住的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在西關村村委會辦公樓裡,幾名村民向記者訴苦。
 
  記者調查得知,2009年7月,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西關村啟動了舊村改造工程。當年年底,改造工程涉及的600多戶村民絕大多數完成搬遷。當時,村干部承諾,兩年內一定讓村民回遷住進新居。如今,供搬遷村民居住的單元樓已建好,卻只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回遷。原因就在於,葛家大院不拆除,影響單元樓的配套設施建設。
 
  一名中年婦女告訴記者,三年時間她就搬了四次家。“雖說村裡按原住宅面積每平方米每月4元的標准給搬遷村民發放過渡費,但沒有固定居所的日子總是不好過,老得看房主的臉色。”
 
  村民們渴盼回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作為國家文物局備案登記的文物,葛家大院受法律保護,如果拆除也應該在文物保護管理部門的指導下科學進行。記者電話聯系了西關村負責人,希望就葛家大院拆遷問題進行采訪,對方多次稱他在外面辦事,不在當地,也不方便接受采訪。
 
  傳承歷史方能啟迪未來

  “當今社會,我們身邊不缺鋼筋水泥構築的高樓大廈,缺的是遺留下來的文明。”陽泉市文物局局長董科明說。“文物是歷史和文明的載體,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共同財富,是無法再生的寶貴資源。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考慮眼前的經濟效益,而忽視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不能因為文物阻礙建設,就一拆了之,而應當想方設法加以保護,讓歷史傳承下去,更好地啟迪未來。”
 
  董科明稱,“陽泉市文物古建較多,或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汗水,或擁有特定時代的印跡。隨著城市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文物古建保護工作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當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狹路相逢,我們應盡最大可能使文物免於被破壞。畢竟從長遠看,經濟發展成就要達到一定高度,只是時間早晚問題,而文物一旦被破壞,附著在其上面的一些特殊的文化信息和符號可能就會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再也無處找尋。為讓子孫後代更好地了解歷史,我們有必要將文物保護好並傳承下去,畢竟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有限的。具體到葛家大院,可以由文物保護管理部門對其進行測繪,然後將磚瓦石雕等編號後分拆下來,再選址重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