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圓滿完成援藏任務
日期:2016/12/14 11:05: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修復前後的哲蚌寺壁畫
西藏大昭寺年度工程驗收會議現場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開展對口援藏,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藏工作、著眼於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在這片號稱世界屋脊的土地上,有一群來自國家文物局直屬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文博人”,他們不顧高寒、缺氧、低壓、強輻射,同當地文博工作者一道,為西藏的文化遺產保護辛勤地工作著。他們用自己的無私奉獻,播撒著黨中央、國務院對西藏的關懷。
多年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以下簡稱“文研院”)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講政治、講大局、講奉獻,將對口支援西藏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列入重要日程,精心督辦,與西藏文化遺產保護共謀發展。“十二五”期間,文研院組織技術力量,應西藏文物保護急需,承接了西藏寺廟、壁畫等文物的保護規劃、設計、施工任務,簽訂項目合同額近3000萬元;同時,積極利用自主科研經費開展了西藏建築、壁畫價值挖掘、傳統工藝科學研究,先後投入經費200余萬元;同時,籌措多方資助,為西藏培養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近30人。
工程援藏
文研院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介入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壁畫的保護研究及修復工作。進入21世紀,隨著西藏文物保護三大工程的實施,對西藏多處寺院的壁畫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方案設計,並組織了一些重大、重點寺院的壁畫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
2010年,受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委托,負責西藏哲蚌寺措欽大殿內轉經道壁畫的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為了既能夠對變形牆體進行維修加固,同時不影響哲蚌寺的正常運行,采取了“先將壁畫揭取下來、維修加固變形牆體、再進行壁畫原位回帖”的設計思路,圍繞這一科學理念積極展開施工。該工程是首個由該院獨立設計並組織實施的西藏大型文物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總計修復壁畫面積966平方米。壁畫的保護修復工作得到了哲蚌寺廣大僧眾及西藏文物局的普遍認可,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2012年拉薩市文物局委托編制《大昭寺文物保護規劃》,目前已完成規劃范圍內130余公頃區域的現狀調查,包括建築高度、建築風貌協調格局、一百余處歷史建築的保存狀況、交通概況等評估工作,並完成了文物建築修繕情況整理、壁畫修繕、本體保存調查、管理與展示、研究現狀、拉薩老城歷史格局資料分析、基礎資料整理等相關工作。2015年已提交規劃初稿。
同時,受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委托,接受西藏大昭寺壁畫保護修復工程。大昭寺現存壁畫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存在地仗層空鼓、開裂、缺失等嚴重病害。在壁畫保護修復過程中,項目組人員克服困難,堅守崗位,注重大昭寺壁畫真實性與宗教藝術價值的結合,在最小干預基礎上,嚴格按照既定工藝流程對大昭寺壁畫實施針對性保護修復。目前已經完成地仗層、顏料層以及缺失畫面的補全修復,修復壁畫面積達4392.64平方米,順利完成了工程的施工任務。在2015年11月,順利通過拉薩市文物局組織的工程結項預驗收,獲得與會專家、大昭寺寺方的一致好評。解決了大昭寺壁畫存在的不同病害問題,也為藏區其他壁畫的保護修復提供了借鑒。
為配合大昭寺壁畫保護修復工程,該院自主投入經費開展了《西藏大昭寺典型壁畫色彩信息與文物價值研究》等一系列科研工作,該研究深化了對大昭寺壁畫制作工藝、顏料使用以及繪制年代的認識,為大昭寺壁畫文物價值研究及評判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大昭寺壁畫保護工程提供了學術支撐。
根據文研院與美國友人普利茲克簽署的合作計劃,2012年舉辦了首個西藏壁畫文物保護修復技術人員培訓班,來自西藏的16名學員得到了系統學習。培訓資金由普利茲克提供,教學和實習組織由該院和西藏文物局承擔,本次培訓為期5個月。2012年8月7日作為全國第四次文化文物援藏工作會議的重要議程,在拉薩舉行了結業典禮。國家文物局領導和西藏自治區黨政領導均出席了該培訓班的開班和結業活動。除此之外,按照國家局的培訓導向,該院為西藏館藏文物修復培養了金屬、陶瓷、紙張、紡織品等各類修復人才約12名,有力地加強了地方專業隊伍素質的提高。
2008年至2010年,受西藏文物局的委托對白居寺開展勘測調查等多項工作,2011年至2014年完成白居寺勘察與維修設計方案和施工圖設計工作。同時為了配合古建築維修開展了白居寺壁畫保護修復方案設計工作。
白居寺勘察與維修設計項目是該院在多學科參與的基礎上又特別給予配套研究經費支持的項目。項目匯集了相關學科的技術人員,同時吸收高校科研院所的測量與巖土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完成了白居寺各建築的歷史情況、建築形制、本體測繪、保存現狀調查和殘損勘察以及寺內地質環境調查和地質勘查。專設“白居寺塔結構穩定性分析研究”課題,極大地促進了該項目的深入評估和方案質量的提升。
2015年白居寺修繕工程開工,各項建築維修仍在緊張施工中,預計2017年竣工。
計劃與進展
2015年11月,受布達拉宮管理處委托,承接了《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古建築群保護管理總體規劃》項目,包含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古建築群保護管理規劃;布達拉宮精確測繪;布達拉宮管理監測平台建設立項報告及設計方案。
6月初,在布達拉宮召開了第一次協調會暨啟動會。目前,精確測繪項目組已進場,綜合管理平台項目組已完成立項並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現正在編制及完善管理平台建設方案,計劃2017年完成。
文研院自籌科研經費,立項對以白居寺為代表的藏傳佛寺的歷史沿革、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營造技術、建築裝飾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全方位探討藏傳佛教建築的建築形態。充實豐富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內涵,增強對藏民族文化的了解,通過發掘整理傳統的建造技術及工藝研究,為當前白居寺的建築保護及傳統建築樣式的繼承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研究將以點帶面,全面了解白居寺建築的現狀,並進行科學性調查評估,為該地區文物建築的保護修復提供依據。
該院自籌科研經費,立項對藏式壁畫制作材料和工藝開展系統研究。將通過現場調研和無損分析及實驗室取樣測試,系統研究藏式壁畫的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藝,並對不同藏區、不同繪制時期的壁畫進行分類總結,為藏式壁畫保護修復工作儲備科學數據,為將來開展的藏式壁畫修復工程提供參考和依據。
在多年工作的基礎上,文研院已完成西藏扎塘寺壁畫保護修復設計方案,爭取今年完成招標程序,開展第五個援助西藏的文物保護修復工程項目。
“十三五”期間,文研院還將加強拉薩市申遺工作和對世界遺產地監測的支持力度。
智力援藏
截至目前,文研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四次承擔了國家文物局援藏任務。援藏人員克服高原反應,忘我工作,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務,並為當地培養了相關專業人才,均得到西藏文物局及相關單位的肯定。“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文物局第六批、第七批援藏任務的人員為張紀平、高峰同志,二人分別於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援藏。現第八批援藏干部已經完成選拔,該院高峰、喬炳武同志正式列入。 (藏 宣)
(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