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王國維故居內違建嚴重院子裡面已經面目全非了

王國維故居內違建嚴重院子裡面已經面目全非了

日期:2016/12/15 1:19:0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租住學生願和導師出資恢復原貌

  “這個院子根本看不出原來的風韻了,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今年已76歲的劉老先生從廈門回到清華大學西院來參觀上學時經常流連的王國維故居。原本的四合院已經被私搭亂建的房子分割得面目全非。昨天,租下王國維故居正房的幾名清華美院的學生稱希望和導師一起出資將院子內違建拆除,恢復故居原貌。對此,清華大學工作人員表示知道西院42號、43號院內違建情況嚴重,但並未給出解決方案。

  探訪 

  院內私搭亂建嚴重

  昨天上午,北京晨報記者來到北京清華大學西院42號院看到,院子的大門已經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幾間小平房,其中一間平房上掛著42號院的牌子。順著幾間平房往裡走,見到了一間老式屋子,這間屋子幾乎被各種搭建的房子包圍(見圖),前後左右僅留下能提供一人通行的小道。在小道兩側和搭建的房子邊放著自行車,堆著各種雜物。

  緊挨著42號院的43號院內的景象也如此,一排排矮小的簡易房,每個房子大概有六七平方米大,裡面沒有洗手間和廚房,只能放下一張床。43號院的正房也被各種搭建的小平房包圍,如果不是走到最裡面,從外面幾乎看不到。

  小房出租給考博學生

  一位老住戶告訴記者,他聽已經去世的父輩說起過,王國維在清華大學當教授的時候就住在這裡,也是去世前最後居住的地方。“42號院的那間正房是他的書房,43號院的這間房子是臥室。”如今,大多數的老住戶都搬走了,這些小房子是這些年陸續蓋起來的,基本租給了來清華考研考博的學生,每個月幾百元錢。記者在現場的小房子上還看到了有租客貼的通知,希望住戶們能夠保持安靜,不要互相影響,以便安心復習考研。而在清華大學內,知道這裡是王國維故居的人很少。

  講述

  七旬老人回清華園尋夢

  面對敗落的王國維故居,想要重溫學生時代的劉老先生十分失望。“我已經76歲,從廈門回到清華,我的母校,就是希望能夠重溫一下我的學生時代。西院的王國維故居是一個我很有感情的地方。沒想到現在卻如此不堪。”看到眼前的景象,劉老先生回憶起他上學時的王國維故居。“那個時候學校裡沒有現在這麼多人,尤其是到夏天的傍晚很清靜。我那時候學習完就在校園裡面轉轉,在王國維故居附近見到了一個穿著淺藍色裙子的姑娘,捧著一本書,拿著一個小椅子,坐在院門口的燈下看書。”劉老先生一邊回憶一邊說:“她有一種恬靜的美,從那以後我每天晚上不論刮風下雨,都到院門口去等她。但她並不知道。”

  劉老先生說,那個年代還不那麼開放,女孩有時會出現,但大多時候他都是空等一晚。雖然經過兩個月,但他遲遲沒有勇氣和女孩說話。在癡癡等待了4個月後,他才鼓起勇氣到院子裡去找那名姑娘。“我第一次進到那個院子裡,就被吸引了。房子很整齊,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均由北房、東房、西房構成,院子裡面有幾棵參天大樹,上面結著不知名的果子。院裡住了三四家住戶,中間的空地上是一片田圃,兩側有一些盆栽。那個姑娘是其中一家的表親,暫住兩個月後回到了南方老家。我沒有勇氣索要她的聯系方式,但是她和這個院子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子裡,這麼多年從未淡去。”

  劉老先生說,現在已經無法看出原來房子的樣子。“除了兩間正房和周圍兩間房子,其他的小房子都是原來沒有的。整個院子的格局已經被破壞了,原來古香古色的氛圍已完全沒有了。實在是遺憾,果真是物是人非了。”

  願望

  學生租下不再破壞

  記者在采訪中,遇到了將王國維故居原本的書房租下,變成一間書院的其中一個學生小剛(化名)。小剛說:“我們和導師一起商量將這個地方租下來做一些展覽和沙龍,也是希望能把這個地方利用起來。剛搬來時,房子損壞非常嚴重,大家商量後,決定不改變原貌進行內部裝修。其實原本的房子並不大,但格局非常整齊。現在的院子裡面已經面目全非了。”

  小剛稱這些房子都是清華大學的公房,使用權在租房人的手中,這些私建的房子也是由使用者們搭建的,每個月會來收取租金。“我的房東說這裡的房子都是近幾年才蓋起來的,主要就是為了出租,真正還住在這裡的人很少。雖然學校知道這個情況,但是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

  拆除違建恢復原貌

  記者看到一張兩年前老房子的照片,上面靠近東側的一排平房還沒有蓋起來,老房子前面還有一棵大樹和一排竹子編的圍欄。“可我們來的這一年就多蓋了好幾間房子。院子越來越亂,通道越來越窄。”小剛說,目前有一個想法,希望和導師及同學們一起共同努力,將這個院子裡面的違章建築都拆除掉,恢復院子原本的格局。“肯定要花很多錢,但是我們會為之努力的。不然這麼好的一個院子毀掉了太可惜。”

  昨天,清華大學的工作人員表示對於王國維故居內違建嚴重的情況已經知情,但是還需要時間來探討解決方案和處理辦法。
近日,著名主持人、北大新傳學院副教授阿憶(周憶軍)發微博稱,位於清華西院42、43號的王國維故居,因私搭亂建嚴重,已破壞了原有格局,“找不到一處好看的背景”。

  高校裡的名人故居,被改變原狀的情況還有不少。《法制晚報》記者走訪發現,清華新林院中的梁林故居被發廊、出租屋包圍。馮友蘭、馬寅初等人住過的北大燕南園成了大雜院。

  探訪

  清華西院42、43號 王國維故居

  過道窄線纜交錯 房間出租作書院

  12月11日,阿憶在其微博上稱,清華西院42、43號的王國維故居,“私搭亂建嚴重,四處破爛不堪,過道狹小逼仄,破壞了原有格局”。他認為,這麼重要的名人故居“應該收拾收拾”。

  昨天,記者來到清華西院42、43號探訪。順著狹窄的過道進去,看到大大小小的多間房子。建築外牆有上年頭的灰磚、紅磚,也有看著很新的石板。有的房子裝了防盜窗、防盜門,各種線纜交錯著從地面“爬上”牆頭。

  院內有房間對外出租,牆上貼著類似入住須知的告示。記者敲開42號的一間房子,裡面的人稱該房由清華美院的畢業生租用,做成一間書院,平時辦些沙龍活動。記者看到,房內基本保持了原貌,但也做過裝修,還向外增築了部分空間。

  故居舊事

  人生最後兩年 大師在此度過

  清華新聞網上一篇題為《王國維故居:清剛之氣永在天壤》的文章中提到,王國維於1925年搬入清華西院16、18號,直到兩年後去世一直都在此居住。家人飲食起居都在18號(現43號),16號(現42號)正房西屋為書房

  1933年,這裡的門牌調整為42、43號並沿用至今。

  清華新林院 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故居

  梁林故居再易手 建文化基地沒下文

  2011年7月 ,本報曾做過題為《清華大學名人故居變雜院 傷痕幾許》的報道,描述了清華新林院的名人故居群,成為大雜院的景象。

  記者近日回訪新林院看到,路旁聚集著水果攤、理發店、復印店、洗衣店,老房子的牆上貼著求租、家電維修、蓋房、裝修等廣告。院落間的小道坑坑窪窪,房檐上甩出的晾衣繩胡亂地綁在樹上。

  記者撥打牆上的租房電話,打了幾家均被告知房子已租出去了。年近八旬的退休教授曾先生在清華住了20年,他告訴記者灰牆的平房都是居民私建的,“租給高考或考研的學生”。曾教授指出,一些名人故居被不斷翻新,幾乎找不到歷史的痕跡。

  “錢鐘書等人的故居,現在被隨意擴建,都搞不清楚哪間屋子是他們住過的了。”他說,如今保存比較完好的,也就是新林院8號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了。三年前的報道中提到,這裡被一位何老師開發為咖啡廳,並准備打造成文化產業基地。

  記者走訪中看到,如今的梁林故居仍是咖啡廳,只是店主已經換人。裡面的客人不多,灰牆仍保留原有沒做任何裝飾,書架上擺著《梁思成全集》、《梁思成談建築》等書籍,以及梁林夫婦的合影。

  “這裡已經四次易主了”,店員彭女士說,咖啡廳的經營狀況不太好。“我們想順其自然地做下去,也算是對這裡的一種保護吧。”但打造文化基地一事至今已沒了下文。

  故居舊事

  午後名人來相會 國徽方案由此出

  1946年10月,新林院8號迎來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梁家保留了抗戰前住在北總布胡同時期的“午後茶聚”習慣。每天下午四點半開始,金岳霖、陳岱孫、張奚若夫婦等人相繼前來。

  新中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北京城市規劃與發展方案,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北大燕南園 馮友蘭、馬寅初等人故居

  小樓窗戶沒玻璃 “三松堂”內雜草生

  北大校園南部有個燕南園,這裡散落著17棟建築,多為兩層小樓,編號從50號到66號。哲學家馮友蘭、經濟學家馬寅初等人在北大任教時安居於此。

  近日,記者走進燕南園西北角的50號院,看到牆邊堆著自行車、塑料布,曬著床單和衣物。一間屋內擺了兩張上下床,住著的租戶有考研族也有在找工作的。據了解,這樣的四人間,每個鋪位租金是600元/月。

  54號是一座二層小樓,可算是這裡外表最破敗的一棟建築。樓前空地上雜草叢生,門口的一堆枯枝中,幾只小貓鑽來鑽去。牆上的老式報箱搖搖欲墜,幾扇窗戶沒了玻璃,以瓦片、木板封蓋。

  順著燕南園的小徑一路向東,來到一座小院前,兩尊石獅“蹲”在門口的一叢翠竹中。這裡是馮友蘭先生的故居,因院內有三棵松樹而得名“三松堂”。先生去世後,他的女兒宗璞曾在這裡生活。

  如今院門上了鎖,記者透過門縫看到,地面已被落葉覆蓋,雜草在四周瘋長。據一位戴著紅袖標巡邏至此的大爺講,這裡已經空置了一段時間。

  故居舊事

  隨燕大並入北大 聚眾多學界泰斗

  上世紀50年代,作為教師宿捨區的燕南園,隨燕京大學並入北大。園內的住宅被編為51號到66號,後來又增設了50號。

  在過去的年月中,歷史學家向達、翦伯贊,物理學家褚聖麟,經濟學家馬寅初、陳岱孫,哲學家馮友蘭、湯用彤,地理學家侯仁之等眾多學界泰斗都曾是燕南園的住戶。

  建議

  故居應保護起來 燕南園內設標牌

  北大學生小岳曾多次探訪燕南園,她認為應在園內設立介紹每棟建築歷史的標牌,“如能改為博物館、紀念館更好”。但她坦言,實際操作會有很大困難,“燕南園的住宅歸屬不統一”。

  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表示,清華、北大的名人故居即使沒有被認定為文物也應保護起來。不該私搭亂建及出租,學校應積極與文保部門聯系進行保護。他舉例說,燕南園是未名湖、燕園建築群中的一部分,“是不能拆毀的”。

  回應

  梁林故居為文物

  燕南園建設要報批

  今天上午,海澱區文委副主任柳闌表示,去年11月他們認定並公布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梁林故居)為文物普查登記項目,這也是清華大學第三處被認定為文物的建築。

  柳闌介紹,王國維故居所在的清華西院42、43號,和北大燕南園沒有被認定為文物,但園中的兩通萬古流芳碑屬於文物普查登記項目。

  且燕南園是三類建設控制地帶,不能建高於9米以上的房屋。如果燕南園要進行建設,需要向相關部門報批。她提到下次文物普查時,“會重點關注這些名人故居”。

  柳闌認為,高校作為文物的管理使用單位,有義務保護和管理好文物。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學校有權將建築出租,“文委只是起到監督的作用”。

  2008年8月,北大新聞中心發布的奧運支持保障工作信息中提到,“燕南園有違法建築達1200余平方米,違建房屋、違法出租、無照經營等現象非常嚴重。亂拉電線、圍圈古樹、使得燕南園地區存在著嚴重的治安和消防隱患。”

  該信息中稱,從2007年開始北大積極開展校園及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包括燕南園違章建築拆除和環境治理等”。

  北大新聞中心網站日前提到,燕南園內大多數建築是具有保護意義的。目前,美學中心、統戰部等單位已入駐整修後的小樓,“該區域未來將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的教學科研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