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生態建設發展 綠色邵武蝶變

生態建設發展 綠色邵武蝶變

日期:2016/12/14 10:13: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最綠的省份有福建,福建最綠的城市是邵武。在生態版圖上,邵武森林覆蓋率達到76.2%,是中國最綠城市之一。

  邵武還是閩北革命根據地,境內遍布紅色遺跡。

  近年來,邵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生態經濟、紅色旅游 做 文 章 , 全 力 推 進 “ 五 大 戰役”,提升“三區”發展,著力打造“人居福地、創業福地、生態福地”,奮力跨越,成為令人矚目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先鋒,紅色老區強勢崛起。

  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並重

  邵武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作為閩北工業重鎮,工業占當地經濟比重的47.5%,支撐了邵武經濟的半壁江山。

  然而走進邵武,就猶如走進綠色花園,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宜人,絲毫看不到工業對城市環境的影響。青山依舊在,經濟大發展。邵武是如何創造生態與工業經濟比翼齊飛的?

  邵武市水北鎮養馬洲食品工業園,是2008年投資開發、閩北唯一的食品專業園區。總面積雖僅有330多畝,卻已密集入駐企業18家,其中9家已投產,2011年實現年產值5億元、創稅近500萬元。

  這裡的所有食品企業不僅生產條件標准高,而且生產過程無污染排放。園區注重綠化美化,目前正在加緊建設濱河生態景觀帶,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園區。

  可以說,是邵武市養馬洲食品工業園的“綠色”召喚,讓正在尋求擴張的企業,選擇進駐這裡。

  水北鎮養馬洲食品工業園只是邵武促進生態發展的一個縮影。

  邵武市近年來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嚴把新上項目產業政策關、資源消耗關和環境保護關,扶持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動節能、節材、節地,建設生態工業園區。

  堅持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按照“四綠”發展思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引導產業鏈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延伸拓展,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工業提升。

  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堅決查處環保違法行為,持續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噪音、油煙、水污染等問題。深入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整治,加強城市飲用水源保護,確保飲用水安全。開展富屯溪沿岸25個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抓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

  一系列舉措,讓邵武在發展中保護好青山綠水。

  堅持為保護而發展

  邵武實現經濟的騰飛,並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為保護而發展。

  作為閩北“林海”,邵武市森林面積319萬畝,林木蓄積量1402萬立方米,是福建重點林區和四大林產加工中心之一。但邵武並沒有濫用豐富的森林資源,而是堅持保護性開發。邵武市人民政府多次要求,以維護生態安全為前提,加大生態林保護、轉變采伐方式,調減林木采伐量,科學合理地利用生態公益林地和景觀資源,增加社會財富,促進林農增收。

  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發展林業經濟的過程中,依靠新技術、新設備、新原料等來提高產品附加值,而不是通過對森林的掠奪性開發。

  在減少林木開采的同時,邵武林產工業反而越做越大。

  2002-2011年,邵武市林木年采伐量從25.8萬立方米降至18萬立方米,林產工業年產值卻從4 .7億元飙升至57億元;2012年,邵武把林木采伐量控制在18萬立方米以下,而前三季度該市林產工業產值39 .5億 元 , 比 去 年 同 期 增 長24%。

  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理念在邵武牢牢扎根,在發展經濟、進行小城鎮建設的同時,著力強調加強生態保護,打造發展的生態資源優勢,以保護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和平鎮黨委書記翁慕慧說:“這幾年和平古鎮發展很快,但在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視生態保護,我們的目標是綠色發展,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對項目的環保要求有嚴格的標准,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一時的發展。”

  在肖家坊鎮,鎮政府最自豪的就是當地經濟發展了,生態環境沒有一點破壞。鎮黨委書記張立助說,我們這裡的空氣絕對全國一流,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到上萬個,對人體非常有益。

  倡導綠色文明,營造綠色環境,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已成為邵武發展建設的理念。

  邵武市政府提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和工作重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持續推進生態市建設,力爭到2015年,比全省提前5年達到國家生態市建設考核指標要求,切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生態、紅色旅游大做文章

  邵武北接“雙世遺”武夷山,南鄰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境內山川秀美,景觀眾多,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邵武還是閩北革命根據地。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邵武解放,這裡先後設立過中共閩贛省委、福建省委等黨的領導機關,創建了112個老區基點村。熙春山公園還樹立著福建省委舊址紀念碑。

  近年來,邵武市政府圍繞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開展生態旅游、紅色旅游。

  在和平古鎮,我們了解到,邵武市政府將要投資數億元,對古鎮進行保護性升級改造。

  這座具有1800年歷史的古鎮,青磚琉璃瓦,雕梁畫棟,氣派非凡,雖然歷經千年的風霜,依然讓人震撼,被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進士之鄉”、“福建最美的鄉村”和“南平十大城市名片”。

  改造後,和平古鎮將成為當地旅游的一面旗幟,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目光。

  和平古鎮圍繞歷史、文化做文章,金坑鄉則發掘紅色題材,開展紅色旅游。

  金坑鄉距邵武市區45公裡,是 原 中 央 蘇 區 , 曾 經 的 閩 贛 省委、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色文化遺跡十分豐富,如紅軍橋、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紅軍標語、彈孔牆等。

  如何因地制宜的打造出獨樹一幟的旅游產品呢?

  2009年開始,金坑鄉提出,以紅色古村落遺址保護為主要內容的旅游開發目標,將現有紅色遺跡、古建築等以本色面貌進行保護、適度開發,形成一個原生態的紅色古村落。

  通過幾年來的努力,金坑鄉已先後投入數千萬元的資金,先後完成了紅軍橋、紅軍指揮部、文昌閣等諸多紅色遺跡、古建築的修繕,並完成了沿河護岸及景觀帶、多條景區道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2010年4月,金坑鄉被列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二期名錄》,並被列入“十二五”紅色旅游發展規劃,1000余萬國家扶持的景區項目建設資金將陸續下撥。

  近幾年,邵武市的旅游業按照“游武夷泰寧,駐福地邵武”的發展思路,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全力打造大武夷旅游集散中心。特別是這幾年,邵武在發展旅游項目上圍繞著“休閒”這兩個字,打造與武夷山泰寧差異化的旅游產品,形成邵武自己的特色,能夠讓游客留得住,玩得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