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城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關系,是近年來學者研究的熱門話題。李潤田的《自然條件對洛陽城市歷史發展的影響》、黃一柱的《河洛地區歷史經濟地理簡論》、趙啟漢的《得天獨厚帝王州——略說古代洛陽作為國都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陳昌遠的《先秦河洛歷史地理及河洛文化歷史地位》、劉家和的《說洛陽為“天下之中”》等,分析了洛陽地理環境特征,認為洛陽之所以長期為都,就其自然環境來說,主要是其地理位置適中、地理形勢險要、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等優越條件。洛陽在宋代以後的衰落,除了政治、經濟條件決定外,同樣可以從自然條件中尋找到原因。鈕仲勳等《伊洛河水利開發的歷史研究》探討了這一地區水利開發的歷史過程,認為伊洛河水利開發的歷史,其趨勢與這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基本是一致的。水利開發中以漕運最有影響,開發地區主要在伊洛河水中下游的河谷地帶,尤其是洛陽附近,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受社會經濟,尤其是洛陽城市發展的影響。段鵬琦的《漢魏洛陽與自然河流的開發和利用》認為漢魏洛陽對澗谷、洛等河流的開發、利用,不但提供了城市用水的水源和良好的水運航道,也加強了城市的防衛。孔祥勇、駱子昕、劉曙光等考察了漢魏洛陽對城區水系的開發利用及對洛陽城市建設的影響。謝虎軍的《隋唐時期東都洛陽自然環境之考察》通過對這一時期洛陽自然環境的復原,考察了自然環境變化對洛陽城市發展、興衰的外在影響。勾利軍從氣候因子的影響上分析了長安和洛陽分別成為首都和陪都的原因。古代洛陽都城曾四次遷移城址。史為樂的《簡論洛陽古代都城遺址的變遷》、段鵬琦的《洛陽古代都城城址遷移現象試析》、趙天改的《洛陽古都的城址轉移及原因探索》對城址的遷移趨勢及其原因作了較周詳的探討,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導致古代洛陽都城城址逐漸向西遷移的重要原因。城址轉移體現了城市建設方面對地理條件的利用能力。洛陽古都城址愈轉移,地理條件愈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