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細數孔府文物家底 提升科學保管水平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

細數孔府文物家底 提升科學保管水平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

日期:2016/12/14 21:27: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山東曲阜孔府文物檔案館,幾棟青磚青瓦的古典明清建築,樸素,典雅。
  “孔府文物檔案館館藏文物十分豐富,初步統計,孔府檔案館共擁有館藏文物40余萬件,多為孔府舊藏。一級文物375件,二級文物2417件,三級文物3970件,其中以26萬件之多的孔府明清私家檔案最具地方特色,十分珍貴。”曲阜市文物局局長、曲阜市普查辦主任孔德平介紹說。
  孔府文物檔案館是曲阜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重點單位,也是濟寧市普查全面推進的關鍵。館藏的陶瓷器、銅器、琺琅器、金屬器、玉石器、織繡品、字畫、書籍、檔案、竹木牙雕、文房用具、印章、錢幣、漆木器等,基本涵蓋了此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涉及的35類可移動文物。
  在檔案館一間簡單的普查辦公室內,普查員正在一個大的放桌上,整理普查一批孔府檔案。“這批檔案多是散落在成冊檔案之外的,多為單片保存的,究竟屬於哪一部分檔案,普查員要根據檔案書寫的內容來確定。”孔府散檔整理組的劉玥告訴記者。“如這片檔案,為清乾隆朝四十七年的,記載了咨詢月食日期時刻的事情,屬於朝廷政治。完殘程度為四角殘缺,這些信息要登記在我們專門為普查制作的《新編孔府檔案目錄登記卡》上。”對於散檔的類別,普查員根據記錄的內容,分成“襲封”“宗族”“屬員”“刑訟”“租稅”“林廟管理”“祀典”“宮廷”“朝廷政治”“財務”“文書”“庶務”等十二大類進行記錄。
  “孔府散檔的整理是從今年的4月份開始的,10個人左右的整理組,大概每天每人能整理二三十件。到現在已經整理了1萬多件,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檔案。” 劉玥說。
  在辦公室的另一側,兩個錢幣的普查組正在為錢幣拍照、稱重、登記……曲阜師范大學的研究生二年級學生趙小珍和她的兩個同學是普查的志願者。“雖然錢幣的普查是枯燥無味的,但是能做為一名志願者參與到普查之中也是一段難得的經歷。” 趙小珍說。
  “雜項組的普查是最繁瑣的,玉石器、瓷器、金銀器、漆器、文具、牙骨角器、竹木雕、玻璃器、雕塑、木刻板等不容易歸類的都在雜項組了。”孔府文物檔案館館長魯鳳說。雜項組的赤桂福和他的同事們正為清代的一套紅漆花卉繪紋套盒拍照,套盒色彩艷麗,工藝講究,大小套盒共5個,每個都要從不同角度拍照、上傳。“按照國家普查辦藏品登錄流程,一件藏品,首先要將藏品信息錄入到excel表,再把相應的藏品照片按要求命名,最後按照流程上傳到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為了更好地反映藏品的特征,一件藏品至少要從三個角度來拍攝,包括正視圖、側視圖、全景圖、局部圖、底部圖等,而藏品圖片的命名則要包括藏品編號、拍攝角度、圖片順序號,耗時耗力。赤桂福為提高錄入速度,翻閱了大量資料,成功設計出一款操作簡單、運行快捷的照片處理軟件,並應用到文物普查中。幾個月的實踐證明,這款照片處理軟件的實用性非常強,不僅操作簡單,還大大縮短了操作流程,同事們對他的小發明贊不絕口。” 魯鳳說。
  孔府文物檔案館中,最為珍貴的一批文物當屬歷代衍聖公穿著的官服、常服等明清服飾。
  “這件明代藍地妝花紗蟒衣,身長135厘米、通袖長234厘米、腰寬55厘米、袖寬66.6厘米、下擺112厘米、領高10厘米。交領、右衽、長闊袖、左右出擺織成式袍。亮地紗地,織四合如意連雲紋。暗花紗地上妝彩織柿蒂形蟒,兩蟒穿前胸後背,腰欄上織七行蟒,袖欄側面升蟒各一,顏色以黃、綠、白為主色調,此蟒衣繡工極精,蟒紋造型生動,為傳世明代官服中之珍品。”普查文物一組組長彭偉民介紹說。“歷史上,改朝換代後,前朝的衣服會被銷毀。這件明代的衣服因為孔府‘天下第一家’的地位和衍聖公的特權才得以留存下來。十分珍貴、稀少。也充分體現出歷代封建王朝對孔氏後人的優渥。”
  據介紹,截至9月15日,孔府文物檔案館已經完成庫藏金銀器、鐵器、漆器銅器、瓷器、文具、竹木雕、玉石器、琺琅器、玻璃器、書法繪畫、古籍圖書、印玺符牌、孔府檔案(成卷)等27個大類文物的普查登錄工作。曲阜境內的反饋有文物的8家國有收藏單位中已完成6家,870余件/套藏品的普查認定工作。在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上登錄藏品總數59420件/套,實際數量383280件。
  “通過可移動文物普查對館藏文物的整理、登錄,文物分類更細致,數量統計更標准,文物的基本信息、影像數據得到全面完善;利用這次普查解決了原本文物歸類不清、交叉存放等問題,使館藏文物管理更加科學,保護更加合理;同時摸清了館藏各類文物的保存現狀,為下步文物修復保護積累了第一手資料。”孔德平表示。
  濟寧市文物局局長、濟寧市普查辦副主任丁海燕說,“曲阜作為濟寧市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排頭兵,對整個濟寧市的文物普查起到了帶頭作用。同時,濟寧市在普查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工作經驗:積極組織人員參加省可移動文物普查培訓班,制定並嚴格執行‘一周一交流’的例會制度,通過以會代訓、以干帶學、新老結合、專家講解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極大地提高了普查人員的業務素質。針對普查中的共性問題,及時座談交流,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梳理和解決問題,保障了普查進度和數據質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