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東南陽古鎮:泊在京杭運河上的一條船

山東南陽古鎮:泊在京杭運河上的一條船

日期:2016/12/14 10:28: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陽古鎮

南陽古鎮

  江南水鄉的旖旎風光早已絕冠於耳,尤以烏鎮、西塘為代表的六大古鎮更是深入人心。而在多數人的印象裡,中國的北方地區,卻難覓小橋流水、泛舟而行般的秀麗風貌。

  運河上的古鎮明珠

  江南水鄉亦詩亦畫的獨特風光,讓人留戀艷羨。而廣褒的北方沃土上,就真的沒有別具風格的水鄉小鎮嗎。這個答案,在山東南陽鎮得到了回應,而提到南陽鎮,就不得不談它獨特的地理環境。

  京杭大運河,目前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全長1747公裡,貫穿京、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它的開鑿修建,承載著中國南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運河在山東與江蘇交界流域處,穿過微山湖。這片湖水不僅誕生了紅色傳奇故事,更是著名的北方水鄉,在湖區的北邊,有座東西長3500米,南北寬500米的島嶼,名為南陽島,而南陽鎮就坐落於此。

  南陽古鎮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境內,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古鎮北依濟寧城區,南靠江蘇豐沛,東鄰曲阜,西通菏澤,與夏鎮、鎮江、揚州並稱為“運河四大名鎮”。 除南陽島外,在空曠遼闊的湖區中,零星散落著80多個小島嶼,構成隔水相望的奇特北方水鄉景觀。

  探訪南陽鎮

  尋訪南陽古鎮的歷程,從一開始便引人入勝。第一步是登島,南陽島所在的微山湖水域稱之為南陽湖,游人可以選擇從濟寧、魚台等碼頭坐船上島,記者此行從微山縣出發,驅車至兩城鄉碼頭登船。初春時節,這座小碼頭顯得格外清冷,岸邊停靠著幾艘貨船。伴隨著轟鳴的馬達聲,寬闊的運河景象逐漸明朗,不時能看見當地居民,一家老小搖曳著木漿,穿行河中,更有裝載著摩托車、貨物的大船,呼嘯而來。當船駛入老運河段,河道變的狹窄,兩旁的水鄉民居應接不暇,青磚白牆的房屋,建在散落的島嶼上,有獨門小院,也有村莊群落,門前的垂柳倒映在水面,襯托出濃郁的水鄉風情,停靠在屋前的船只,是當地人最便捷的出行工具。我們找的船家是一位當地的80後小伙,一路上都在向我們滔滔不絕地描繪家鄉的美好。據他說,生活在水鄉村莊的人們,有著世居的習慣,他們這代水鄉人,雖已上岸,但承襲著老一輩人的情感傳統,方元十裡八鄉,百余戶人,彼此熟絡、親近。

  品味南陽古風新貌

  遠遠的看見一座青石牌坊,後面一座古代樓閣躍然而立,幾根大紅色的立柱格外顯眼。一樁立於水中的白色大牌,寫著:運河第一古鎮(微山湖)?南陽歡迎您。船家告訴我們,這是南陽鎮的新碼頭,那座仿古樓閣,是游客服務中心。青石牌坊上的字跡逐漸清晰,由康熙題寫的“南陽鎮”三個字,成為了南陽古鎮豐厚歷史的注腳。“南陽島(南陽鎮)因“南陽”而得名,而南陽因位於泰山之南,亦有說群山(兩城一帶山脈)之南,泗水之北,故稱南陽。”南陽鎮政府的劉迎水主任頗感自豪地介紹到。據文獻考證,早在戰國時期的《史記.魯仲連列傳》、《孟子.告子下》等著作就有記載,足見南陽在歷史上重要的戰略地位,據此推算,南陽存在的歷史長達2200多年。而南陽真正的繁盛,源於1293年(元朝三十年),南北大運河通航後,南陽成為運河岸邊的重要商埠。1331年在與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運河上重建南陽閘,從此,南陽名聲斐然,成為運河四名鎮之一。至1873年(清朝同治十二年),黃河大決,順漕運新渠南下,殃及南陽湖,漕運新渠堤遭沖毀,南陽湖與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連成一片。南陽遂變成了如今的湖中之島,稱為南陽島。

  2200年的歷史沉澱,注定了南陽古鎮有數量繁多的名勝古跡。“島上南陽閣、皇宮所、清真寺、康熙御膳房、南陽書院等名勝古跡經常讓游客流連忘返,駐足觀摩。”陪同參觀的劉主任,如數家珍的給記者介紹到。古代運河從南陽鎮穿行而過,從元、明、清三朝起,運河一直作為南北通商的重要交通紐帶。不僅如此,在明、清兩朝,運河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意義,廣為人知的康乾南巡,走的就是運河水路,而南陽作為當時的運河重鎮,兩位帝王都在此停留過,並留下許多遺跡,前面提到的康熙御筆題寫的“南陽鎮”, 康熙御膳房等等都是當中的精粹。

  街道上,老號店鋪門前布幌隨風飄搖,古式門匾的滄桑痕跡,是登上南陽鎮的第一印象,受島嶼的地理條件影響,鎮上沒有汽車、摩托車。主要的出行方式是步行和坐船,偶爾能看到騎自行車的學生。

  南陽鎮,駐於南陽主島上,統計人口1.5萬余人,面積4.5平方公裡,古鎮下轄34個行政村,83個自然村,整個行政區域,狹長分布。通過與當地居民交談得知,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南陽鎮仍舊保持著農耕狀態。為了古鎮的經濟發展,政府正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通過采訪了解到,南陽鎮的居民分兩種,鎮上商人、手工業者及湖民,傍河而居;另外一部分為湖中漁民,逐水而居,但隨著當地的發展,大部分都上岸居住。

  “這就是鎮中運河,它是漕運新河的起點”當地人說到。我們站在運河拱橋望去,鎮中運河的兩岸砌以石階,設有河埠,一般用作取水、洗衣、泊船、交易,大一些的成了碼頭。據介紹,早年間常有鎮上的一些婦女聚在河邊洗菜、聊天。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飲水和洗滌都已移入各家各戶。

  沿著運河漫步,兩旁的古鎮陸居,不時地讓人駐足停留。古鎮房屋多是青石磚瓦和木質結構的古式建築,街道是青石板鋪砌,房屋都壘有石台,廈檐伸出界面。

  而更具水鄉特色的船居,現已相當少見。根據鎮政府刑主任的講述和相關的文字介紹,依稀可以勾勒出當時那番,逐水而居的生活畫卷。逐水而船居,舊時叫做窩棚船,現稱為樓子船,一家老小生活和生產都集中於此。船體大的有6到9米長的網船,小的則有不足兩米的小舟。

  古鎮的華麗重生

  如今,南陽鎮憑借自身的獨特優勢,正在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並得到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據悉,濟寧市、微山縣已經把“南陽古鎮旅游區綜合開發”作為當地重點打造的旅游開發項目,總投資達9.5億元。為再現古鎮興盛繁華的風貌,打響““江北水鄉、運河古鎮”的文化旅游品牌,南陽鎮的開發一直遵循以高標准統一規劃為基礎。為此,於2008年聘請上海同濟大學編制了《南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規劃》,該規劃將南陽定位於旅游觀光、商業服務、居住為主要職能,並能集中體現古運河文化、傳統水鄉街市的運河特色歷史文化古鎮。為保護古鎮原生態的格局及豐富的歷史遺跡,南陽的規劃方案,主要以改善運河沿線的歷史城鎮景觀、復興古鎮傳統商業街市、發展特色的文化旅游和生態漁業為主線,其中制定了以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三部分為主體的保護框架。

  當地市、縣級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協調南陽鎮管委會、黨委、政府和南陽古鎮旅游開發公司的關系,使其努力提升內部管理水平,為南陽鎮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軟件實力。根據《微山縣旅游總體規劃》、《南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規劃》的要求和發展規劃,陸續開展了東渡口旅游碼頭、古商業街市、古運河景觀帶、星級賓館(南陽水苑)等十余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此行上岸的第一站,就是古商業街一期工程,據介紹,該工程是對鎮政府至牌坊街古街近150米的40戶民居民房,采取修繕、加固、保護的形式進行施工,並為兩側商鋪設計、安裝木質招牌、仿古布幌。通過實地觀察,南陽商業街市的繁榮景象已歷歷在目。爾後看到的,古運河景觀帶,更是讓在場人歎為觀止。

  采訪的尾聲我們了解到,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鎮上陸續建成了村文化活動室、敬老院和衛生院等設施,顯著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與古鎮的“親密接觸”中,沒有看到湧動的人潮,景區的喧囂,更可貴的是,沒有過度的商業開發和唯利是圖的商業運作,僅有一種原生態的靜逸和安詳,同時我們也欣喜的看到,這顆運河明珠在政府和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正散發著千年古鎮的魅力。隨著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沉靜的古鎮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在我們看來,這種變化不單是設施的“妝點“和“人造”,鎮上的獨有的生態資源和古風古韻,才是立足的根本。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服務產品,諸如:水鄉民居的體驗、特色南陽湖宴、農業生態游、自駕游等旅游形態,將會極大豐富古鎮的內容,留住更多的游人;鼓勵當地的民間藝人與古鎮特色工藝品、小吃結合,進行整體的品牌包裝,得益於古鎮豐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可以打造精神文化層面的旅游項目;將古鎮的歷史、民間傳說,采用定期的文藝匯演,真人秀等形式,再現當年的場景,真正形成慕名而來、玩的盡興、吃的特色、住的惬意、看得過瘾、帶的出去的古鎮旅游綜合體。

  采訪結束,我們登船返程,還是那條船,還是那位耿直的80後船家,又是一聲轟鳴,南陽鎮漸行漸遠。落日余晖灑落水面,回望古鎮,有如浮於湖上的海市蜃樓,又似一片清新的世外桃源,由衷感慨,“運河名島”的商標無論注冊與否,非南陽莫屬。縱觀南北水鄉的建築風貌,如果說“四水歸堂”的江南水鄉是寫意、精巧,那麼江北水鄉的“青磚高牆”透露的是生活、恬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