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拓展文化遺產 合理利用空間

拓展文化遺產 合理利用空間

日期:2016/12/14 21:27: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文物部門要按照“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要求,認真梳理歷史文化脈絡,深挖歷史文化內涵,拓展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空間,促進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和品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     推進文物合理利用是文物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僅有利於文化遺產傳承,而且有利於文化軟實力提升和文化遺產綜合效益發揮。當前,江門市正以弘揚白沙心學文化為主線創建環圭峰山旅游產業集聚區,打造嶺南儒學第一山。文物部門要按照“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要求,認真梳理歷史文化脈絡,深挖歷史文化內涵,拓展文化遺產合理利用空間,促進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和品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     一、切實加強文物保護,為文化遺產可持續利用夯實基礎     環圭峰山區域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文物類型多樣。現有各級文保單位106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公布不可移動文物724處,其中古遺址25處、古墓葬62處、石窟寺及石刻54處、古建築366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17處。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旅游事業的基礎和根脈。要按照文物保護“五納入”的要求,科學編制文化遺產保護並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在對文物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深入研究和准確把握的基礎上拓展合理利用空間,找准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事業發展的對接點。在去年開展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申遺考古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相關記載開展專項考古調查,為發展文化旅游事業提供准確依據。提升文物保護級別,組織白沙祠、新會學宮等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適時將一些不可移動文物點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嚴格執行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的相關管理規定,切實維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二、深挖歷史文化內涵,豐富文化遺產陳列展示形式     陳獻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出生於新會都會村,後遷居江門白沙村,人稱白沙先生,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主張學貴知疑、學貴主靜,開創白沙心學(即江門學派),是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明代碩儒,世稱“嶺南一人”。環圭峰山區域是白沙先生當年講學和生活的主要場所。要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儒學文化和白沙先生歷史事跡,在文物價值挖掘、研究和展示上下功夫,以更加直觀生動的陳列展覽形式講好歷史文化故事。新會學宮初建於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明代重建,因陳獻章從祀孔廟而架高大梁,現在主體建築保存完整,考慮依托現存的大成殿和東西庑恢復當初的四配、十二哲、七十九先賢、七十七先儒配享從祀場景,並定期組織相關祭祀活動,讓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能有直觀認識和深度參與體驗。白沙祠原為白沙先生故居,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建白沙祠,現為陳白沙紀念館。籌建白沙祠三期,進一步完善白沙先生基本事物陳列,實現紀念館與故居風貌有機融合。在釣台故址再現白沙先生講學及余暇垂釣情景,彰顯儒家衣缽傳承精神(白沙先生晚年將其作為衣缽傳給弟子湛若水)。籌劃白沙墓園修復工程,再現當年“千秋仰之”陵園風貌。     三、加強文化遺產環境整治和宣傳推廣,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     堅持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一盤棋,統籌文物保護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文物保護與基礎設施建設,努力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融合發展。按照主客共享、宜居宜游的理念,加大文化遺產周邊環境整治力度,實行“治山、治水、治污、治路、治亂、治廁”全面推進,開展管線入地、公路硬化、鄉村綠化美化亮化等系列工程,完善文化遺產周邊道路、交通標識、公交路線、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切實提升人居品質。堅持文化旅游推廣與城市整體形象宣傳相結合,以組織風光攝影、編創本土文藝作品、編寫鄉土教材、媒體報道等形式加強文化遺產價值宣傳,舉辦茅龍筆制作技藝展示、茅龍書法繪畫作品展示、開筆禮等活動,深度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創新文博數字產品傳輸方式,建立互動體驗、即時共享平台,運用虛擬現實、3D場景再現等展示手段,拉近文物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加深公眾對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