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彼此“默契”;一出事,互相推诿。在媒體曝光後,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可問題是,文保建築已被拆毀,誰能脫得了責任?如果放任商業資本裹挾文保建築,我們還能留下什麼珍貴記憶?
福建長樂市有這麼一個地方,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屯兵設營在這裡,故名“營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愛國志士開展“中國鄉村建設運動”,山東鄒平、河北定縣和福建長樂成為三大試驗基地,長樂營前模范村即是孫中山先生秘書黃展雲的試驗基地。長樂營前模范村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保留下來的試驗基地,2003年,“營前新街”被列入長樂市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就在最近,拆遷隊開著鉤機進場了……
滿目瘡痍,一地廢墟。那麼榮耀的歷史,那麼沉郁的氣場,卻抵不過開發商莽撞的推土機。歷史的現場一旦被夷平,就再也無法復原,哪怕全盤復制,也難現昔日神韻,這是最讓人感傷的地方。
推土機野蠻,它的背後站著的是眼裡只有利益的開發商;開發商不把文保建築放在眼裡,又是誰給的底氣?目前尚不能說一定有政府部門撐腰,但相關部門的暧昧讓人懷疑。不妨看相關部門人員的說辭:
面對福建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何經平的問話:“你們之前不說這是文物,不會拆了嗎?你們沒有跟拆遷工人明確嗎?”營前瀛洲片區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林秀明沉默以對。哦對,他還說過,“我們只是在紅線內搞,紅線外不會去動”。說一套做一套,公信力何在?
長樂市城鄉規劃局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科技文體局事先應該跟指揮部或者說跟開發商告知這個是文物,“因為文物主管單位是文體局”;長樂市科技文體局則認為,他們已經告知規劃局;長樂市規劃局則認為,保護文物的事,應該由科技文體局去和拆遷部門商議;而拆遷部門又稱,他們是按規劃紅線圖來拆除建築的。三家單位都認為自己沒失職,可這處文物就這樣被拆毀了。
不出事,彼此“默契”;一出事,互相推诿。在媒體曝光後,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可問題是,文保建築已被拆毀,誰能脫得了責任?事故已經造成,責任不是想推就能推掉的。事前不盡責,事後又推诿,不是更該從嚴問責?
據報道,對於這處已被拆除的文保單位,福建省文物局明確表示,第一步,拆除要先停下來;第二步,要恢復原貌,然後依法進行問責。事已至此,或許只能如此了,多麼無奈。問題是,為何非要等到無法挽回了才想著去補救呢?前不久,黃展雲外孫獲知該文保建築被納入拆遷范圍,還曾兩度投書求保護,當地政府承諾“不會拆除”,但最終還是拆了。
如果放任商業資本裹挾文保建築,我們還能留下什麼珍貴記憶?如果連法律也保護不了文保建築,我們還能留給未來什麼?這個文保建築的遭遇,再次提醒我們的監管部門該如何讓法律硬起來,讓文物有尊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