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世家馬家傳奇揭開六百年皇城秘史
日期:2016/12/14 19:28: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歷盡滄桑的馬家花園游廊
馬家花園中保護最好的一個小院。
馬家在京城素來有哲匠世家之稱。
花園一角殘留的山石小屋。
中國有23處世界文化遺產,興隆木廠就修建了故宮、頤和園、天壇、以及承德避暑山莊4處。除了這4處,北海、頤和園、暢春園、萬春園、圓明園……明清兩朝幾乎所有金碧輝煌的皇家園林宮阙,無一不留下了興隆木廠施工的痕跡。
“北京城什麼人來修?盧溝橋什麼人來修?玉石欄桿什麼人來留?”經稚氣的童音一唱,隔世的舊京舊影幾乎就要顯出形來。
常年留戀於老北京的古建築風情,時時被“究竟是什麼人修建的老北京城”這個念頭困惑著。今年春節過後,隨一女友去拜訪了一個叫馬旭初的古建專家。我自認是個古建築愛好者,自然對馬老刨根問底,關於故宮、關於四合院、關於馬氏家族,都被我問個底兒掉。馬老不僅解開了我心中的困惑,而且還道出了鮮為人知的營造北京六百年的家族隱秘歷史。
舉世罕見的皇家欠據
馬老已經81歲了,是馬家第十四代傳人,說起六百年前自己的祖先,掩飾不住的景仰。明朝永樂年間,河北深州工匠馬天祿創辦了興隆木廠,把建築隊伍拉進了紫禁城。明朝主持故宮修建的有名有姓的一共四位:蒯祥、阮安、梁九和馬天祿。前三人都在完工後加官進爵,獨有馬天祿沒當官,繼續辦著他的官木廠,修著皇家的殿堂、園林、宗廟、陵寢。
“干嗎不當官呢?”我問。
馬老講起了祖訓:當官錢是當年完,買賣錢才萬萬年。
一個匠人竟然要想著萬萬年的事情,做起工程來該是何等的用心?馬家世世代代匠作香火,子子孫孫祖訓相傳,一傳就是十四代人,長達六百年。
中國有23處世界文化遺產,興隆木廠就修建了故宮、頤和園、天壇、以及承德避暑山莊4處。除了這4處,北海、頤和園、暢春園、萬春園、圓明園……明清兩朝幾乎所有金碧輝煌的皇家園林宮阙,無一不留下了興隆木廠施工的痕跡。
馬老說,光緒十一年,清政府重修三海,當時的三海指的就是今天的中海、南海和北海。在修建過程中,由於國庫緊張,一筆三萬多兩的木料費用便先由興隆墊付,為此戶部還專門開出了一張日後再付的欠債憑據,這張舉世罕見的皇家欠據上寫道:“據呈請興隆木廠商人馬德春,請將十一年、十二年兩年的籌墊,實銀三萬兩千二百九十四兩六錢一分四厘,勿懇請照數賞罰。”這張皇家欠據,隨著滿清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永遠地成為無法兌付的一紙空文。
對於這張欠據,馬老的祖父曾跟他講過,這是馬家很不容易得來的,雖然它無法兌成現銀,但它的價值對於馬家而言相當於無價的獎品,所以馬老一直珍藏著它。
一度京城首富的當年盛況
馬老膽小,古建界老人都知道。我問馬老,他家是不是東城首富。馬老搖頭。我說,那就是京城首富喽?馬老嚇一跳,說:可別這麼說。看到老人不肯承認,我便問他當年京城哪幾家有錢?馬老答:當時說的八大家好象是倉韓家、梳劉家、鐘楊家、鹽業銀行魯家、五老胡同查家、西鶴年堂劉家、瑞蚨祥孟家、興隆馬家。
我問:同仁堂呢?答:當時還沒排進去。我問:馬家買賣最大吧?馬老想想,說應該吧,光銀號就有四個。我問:您解放後捐的是1400多間房,還是1400多處房產?馬老說:1400多處產業。魏家胡同快整個胡同了,西單那邊有馬家頭條,馬家二條,馬家三條,馬家四條。東安市場上百家鋪面和攤位。還捐過同濟堂藥店、北京飯店、北京和天津電車公司、自來水公司、啟新洋灰公司、開灤煤礦的股份。
我想,這麼多產業加起來不是北京首富,又會是誰呢?。
興隆木廠上戶部領銀子的場面很能說明當年馬家的興旺。據故宮退休瓦工、原興隆木廠的老匠作鄧久安說,拉銀子的騾車隊一眼望不到頭,頭車到了西四牌樓西側的興隆木廠,尾車還在今天歷史博物館位置的戶部。
九龍壁上的一條“假龍”
馬家之所以能積累這麼多財富,是與祖訓分不開的。馬老給我講了馬家代代相傳的九龍壁的故事。馬老的太老祖,當年修建故宮的九龍壁時,在自家的琉璃制品廠裡燒好了彩色繪畫的琉璃瓦,連號碼都編好了,就等著第二天官家驗收了。誰知當天晚上,因匠人干活不小心,將一塊琉璃瓦摔個粉碎。太老祖知道大禍臨頭了,這九條“真龍”明天交不了工,可是滿門抄斬的欺君之罪啊!
情急之中,太老祖想出了個躲避災禍的辦法,連夜用金絲楠木仿造了一塊“琉璃瓦”,匯成顏色一樣的加了上去。第二天,官家驗收時,並沒有發現這九條“真龍”,其中有一條已經做了“假”,馬家因此躲過此劫。然而,隨著光陰的逝去,這塊金絲楠木做成的“琉璃瓦”漸漸褪去了顏色,和整個九龍壁上的材料質地有了明顯的區別。幸虧清政府的壽命沒有金絲楠木的壽命長,否則,馬家是難逃劫數的。
這塊金絲楠木做的“琉璃瓦”就安在九龍壁上從左到右的第三條龍身的下腹部。這個馬家太老祖用命換來的故事,在馬家代代相傳,它被用來教育馬家後代,干活一定要細心,不能有半點馬虎,匠人就要憑手藝吃飯。
北京城不是建出來的
《新京報》曾報道說,位於禮士胡同的清朝宰相劉墉宅院的確切位置現在已經是一團迷霧,很多人把129號認定為相府。馬老說,不是129號,是現在的禮士胡同小學。書上說吳佩孚住過魏家胡同18號馬輝堂花園,馬老指著花園南邊的樓說,那才是吳佩孚的家,我們是親戚。
書上說的和馬老說的,有好多都對不上,漸漸不去對了。“白發宮女在,閒坐說玄宗”,不也挺好嗎?走到後海中間的橋,聽馬老說,這裡是汪精衛炸攝政王的地方;走到後門橋,聽馬老說,這是舊城地勢最高點。在西揚威胡同的渝信川菜吃飯時,則詳細地聽馬老講他祖父、他父親時代的老北京往事。
1930年,當過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和內務總長的朱啟钤發起了中國營造學社,到1945年,先後有八十名社員,人們通常熟悉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馬老說他祖父馬輝堂也是其中一員。馬輝堂修過頤和園、參與過慈禧、慈安和光緒陵的營建。1911年後清帝退位,馬輝堂關閉了興隆木廠。馬家在西揚威胡同開起了恆茂木廠。由馬老的父親馬增祺(馬輝堂長子,上過巴黎大學、劍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經營,下屬一百多個分廠。
我問:您父親修過什麼呢?
馬老說:天壇祈年殿,還留下了全套圖紙,我都捐給國家了。國子監、北海、中山公園、中南海、東四和西四牌樓、金鳌玉棟橋邊的牌樓都修過。金鳌玉棟橋就是現在北海和中南海分界的橋,當年是九孔聯拱的石橋,美極了。
怎麼現在的建築就沒幾個好看的呢?與馬老的對話,讓我悟出:現在叫建築,把建築物建起來就完了,過去叫營造,造之前先得“營”,文化、哲學、環境、風水等因素統統謀劃一遍。
北京城就是“營造”出來的。馬老說紫禁城周圍八個廟,分別指風、雲、雷、雨、霧、露、雪、霜八神,對應的就是宣人廟、凝和廟、普渡寺、真武廟、召顯廟、萬壽興隆寺、福佑寺和靜默寺。馬老說站在景山頂兒,看不到故宮一棵樹,可站在太和殿的廊子上,能看整個北京城。我想:這種營造能力,是建築達不到的。
馬老說最厲害的是那些匠人哪,大字不識,卻能蓋出故宮、頤和園這種最好的房來。我們現在,識字的人多了,科學進步了,可哪個建築能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呢?我們那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都快丟光了。
馬老說故宮屋頂的琉璃瓦怎麼就那麼金光不褪?不怕風吹日曬?有老祖宗琢磨的配方呵,都是天然礦物質。秘方我早些年已經獻了,可現在有多少人在用?費工費料。從前的人給皇上干活,是提著腦袋;給寺廟干活,是希望神靈保佑;給東家干活,又掙錢又要名,不做缺德事,上對得起祖宗神靈,下對得起子孫萬代。
現在,修我們城市的人還有這種敬畏和誠心嗎?
舊典
清朝的官木廠
在清代八大、四小總共十二家官木廠中,為首的興隆木廠被稱為“領櫃”,也被叫做“首櫃”。但凡有皇家工程,主管工程的工部就找到興隆木廠總承包,興隆把大活再分包給另七家大櫃:廣豐、賓興、德利、東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院牆、庭院之類小活分給“四小櫃”:藝和、祥和、東升、盛祥。
清代的官木廠,不同於今天的木器加工廠。明清兩朝的官木廠,實際上是一個各個工種配套齊全的施工單位。在各大官木廠中,有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畫、糊共八大匠作的頭目,每一個“作”代表一個專門的工種和行業。此外,還有擅長於園林疊石的專門人員和觀天象、把握施工的開工、完工時間的陰陽先生。
廠主,在清代被稱作東家。通過各房各櫃,東家領導下屬各作的頭目,而各頭目下面又有各自的一班人馬和技術工匠,這樣一層層領導,總櫃擁有最高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