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與定瓷
日期:2016/12/14 18:51:23   編輯:古代建築史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唐以碗為主,宋代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淨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征之一。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而頗受人們的青睐。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有較強的立體感,裝飾題材以花果、蓮鴨、禽鳥、浮鳥、雲龍等為主。
定窯雖原為民窯,但北宋後期曾一度燒造宮廷用瓷,因此,影響較大,各地紛紛仿制。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