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十余萬件古文物在四川安岳沉睡千年

十余萬件古文物在四川安岳沉睡千年

日期:2016/12/14 9:45:45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位於中國西南的四川省安岳縣,有多達十余萬件古文物長期隱秘在青山綠水之中。在該縣的69個鄉鎮中,分布著唐、宋、明、清摩崖石刻造像230處以及40萬字的石刻經文,但這些具體的珍貴文化遺產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並不被社會廣泛所知。

    3月底,記者來到安岳縣八廟鄉。據當地人介紹,八廟鄉臥佛溝內有一唐代臥佛,它在懸崖峭壁上一“臥”就是千年以上。為了一睹尊容,記者在被金燦燦油菜花包圍的跑馬灘水庫中乘船前行,隨著油菜花的倒影在水中逐漸後移,一個傳說千年的“佛棲之地”開始展現在記者眼前。

    在長約1000米,高約50米的臥佛溝兩邊的巖壁上,分布著不少石洞,洞內大大小小的摩崖造像貼壁而立。據安岳縣文物局介紹,僅在臥佛溝,就有1613尊摩崖造像,其中大多屬於盛唐時期的作品。

    在溝內深處,一個有一輛巨型卡車長度的石佛面左橫臥於懸崖之上。“這是釋迦牟尼涅槃圖,它頭東腳西,打破了頭西腳東的傳統模式。”安岳縣旅游局工作人員梁梅告訴記者,“這也是目前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大的一尊唐代左側臥佛,它的後排左右各站立著八位護法天神,即‘天’、‘龍’、‘夜叉’等天龍八部。”

    此外,在臥佛溝,不少洞窟內還雕刻有密密麻麻的經文。據介紹,在安岳現存40余萬字的石刻經文中,臥佛院各藏經洞的就占了30%左右。“這裡有很多都是全國經文中的孤版,它也成了校正佛經版本的源頭之一。”梁梅介紹說,比如《檀三藏經》,全國孤版雕刻就在安岳臥佛溝。

    在安岳,除了大量唐代石刻以外,北宋石刻群也分布眾多。據安岳縣文物局副局長唐文軍介紹,根據調查,全安岳境內古石刻多達10余萬件。而安岳縣旅游局局長付常志甚至表示,古石刻、古文物的數量有可能還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在我老家興隆鎮碑頂村,就有一處明代石刻雕塑,很多當地人都不知道。”

    根據史料記載,安岳古稱普州,唐代開國名將程咬金曾任普州刺史。而安岳石刻則興於唐,盛於宋。付常志表示,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政治、經濟、文化重心均在中部地區,因此佛教傳播、石窟寺的開鑿多在北方和黃河流域一帶。然而隨著唐宋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佛教石窟造像也由北向南推移。

    專家表示,中國雲岡、龍門往往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早期代表,大足石窟則是晚期代表。

    “安岳石刻無疑是從雲岡、龍門到大足的渡口。”付常志告訴記者,“南宋年間,大足石刻興起,不少安岳工匠轉投大足,迄今在大足留下姓名的29位石匠,就有18人來自安岳。”

    在南宋末年,蒙古攻入四川,安岳也難逃戰火,在無止境的王朝更迭與戰亂過後,安岳石刻以及石窟群逐漸被塵封於枯籐、雜草與青苔之中。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安岳縣文物局開始普查境內的古石刻、古石窟群,發現數量竟達10余萬件。但是,這些安岳石刻並不被外界廣泛知曉。在四川生活了15年的成都市民陳雲偉就告訴記者:“我都不知道安岳在哪裡,更不用說安岳石刻了。”

    安岳縣委書記許志勳對記者表示,安岳地處川、渝之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安岳與外界交通不暢,“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也一直沉睡多年。“目前,安岳縣正在從縣內基礎設施、景區建設、文物保護等方面打造‘佛雕之都’。在未來一、兩年內,隨著成都-安岳-重慶高速公路的開通,神秘而精美的安岳石刻將會被更多人知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