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福建天後宮

福建天後宮

日期:2016/12/15 15:17:0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天後宮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行宮。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據《泉州府志》載:“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裡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欽賜媽祖廟額“順濟”為名,稱“順濟廟”;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兩次冊封媽祖為“天妃”,媽祖神格提高,“順濟廟”隨之易名“天妃宮”;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鄭和出使西洋路經泉州,曾奉旨修廟。此地昔日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為商舶出洋舉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後”,自此,天妃宮改稱為“天後宮”;清道光年間(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
  天後宮歷代均有修復。目前,除較完整地保存有雄偉的大殿、後殿等古代建築外,近年來,在政府及海內外信眾的熱心資助下,已經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鐘鼓樓、東西長廊等建築,並將繼續復建梳妝樓。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收藏陳列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和民俗文物。
  歷史上,由於媽祖故裡莆田隸屬泉州管轄,也由於泉州在宋元時期為世界最大的對外貿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廟迎接媽祖赴海外奉祀,媽祖信仰隨泉州外交往的發展、海交貿易的興盛、移民熱潮的興起而遠播台、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因泉州古稱溫陵,故有“溫陵媽祖”之稱。
  全國最早的天妃宮
  泉州天妃宮(亦稱媽祖廟、天後宮)位於市區南門天後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當時賜額“順濟宮”,是全國最早興建的天妃宮。
  相傳天後林默娘為莆田湄洲人,系唐未都巡檢林願之六世孫女,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據說默娘自幼聰明好學、勇敢善良飛,能預知氣象變化,有驅邪治病和泅水航海的本領,因此常給鄰近鄉民施診、施藥,也常出海救助遇難的漁船.傳說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林默娘羽化成仙,白日飛升,因此民間稱她為“龍女”、“神仙”,歷代尊其為航海保護神.明成祖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清康熙帝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後”,神號“天上聖母”,俗稱“媽祖娘”。
  據《泉州府志》記載:泉州天後宮廟址所在之處,當時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自宋代以來,無論軍艦、海舶、漁船出海均奉祀媽祖娘娘.明永樂五年〈1407年),出使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奏令福建鎮守官重修此宮,至永樂十三年〈14l5年〉改稱“天妃宮”。明代凡派官出使琉球、暹羅、爪哇、滿刺加等國,皆來此祭祀禱告.清康熙十九年〈l680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部將施琅上表奏請天後顯聖助陣,其神號便由天妃進封天後.廟遂改稱“天後宮”,並待賜春、秋二祭。
  泉州天後宮是國內報早、規模最大的媽祖宮,歷代均加擴建修繕.現存大殿、後殿、東翼亭子及東廊,均保留著明清的建築形式,其布局嚴謹,頗為堂皇.後殿有婆羅門教式石柱兩根,風格與開元寺大雄寶殿的相類.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龍柱兩根,為閩南石雕傑作,現已移至開元寺。
泉州人自宋代中期至明、清以來.大量移居台灣及海外,媽祖信仰也隨著他們的足跡而遍及世界各地,廣泛分布於中國沿海、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甚至遠及西歐.全球媽祖廟在千座以上,成為航海者“有感必應,無遠不屆”的精神依托。
  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眾多媽祖廟都由泉州及前回湄州天後宮“分神”而立。由於同源同宗,親緣相承,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台胞和海外僑胞前來泉州天後宮朝拜,共仰海峽女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